字体
关灯
上一页 章节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下载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第59章完结

待远道而来的亲人朋友,就是请朋友一道去宜州城内的澡堂沐浴。其文载曰:“十七日丙戌,晴,从元明(10)浴于小南门石桥上民家浴室”。此后,黄庭坚又先后于闰二月“十九日,丁亥。晴。沐浴于石桥之湢室。”(11)三日后,“二十一日,己丑。晴。与僧惠宗、了观浴于石桥”。可见,黄庭坚到石桥的浴室(湢室)洗浴非止一次。所谓“民家浴室”,自然是指宜州当地的收费澡堂。据此,我估计黄庭坚笔下小南门石桥的民家浴室应是迁居于宜州的北人(或外来客居户)所开设,因为在浴室澡堂里泡澡本是北宋京城和淮扬等地流行的习俗。苏轼在《兴国寺浴室院六祖画赞并叙》(12)一文中说:“予嘉祐初举进士,馆于兴国浴室老僧德香之院。浴室之南有古屋,东西壁画六祖像。”(《苏轼文集》卷21)此外,元丰七年(1084),苏轼在泗州雍煦塔下澡堂洗浴后,曾作《如梦令》词二首,描述澡堂里请人擦背的情形。其中一首词云:“水垢何曾相受,细看两俱无有。寄语揩背人,尽日劳君挥肘。轻手,轻手,居士本来无垢。”

浴室在北方中原、淮扬一带都市里常见,北宋公共性浴室最早出现在汴梁、泗州等这类人口聚居的大都市。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3)记载,北宋汴京的甜水巷有浴室院,当时浴室有显著的标志是“悬壶于门”。然而,这种公共浴室在南方,尤其是地处蛮夷的宜州原是没有的。我少年时曾在宜州生活过四年,知道宜州地处炎热的蛮荒南方,此地民间从没有到公共澡堂里洗澡的习惯,因而那里至今压根也没有北方常见的公共营业性的澡堂。由此推测,或许京城澡堂习俗的影响只是在宋代传到了宜州这样的南蛮边地。

不想错过《北宋书籍刊刻与古文运动》更新?安装晋江文学城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可换源阅读!

放弃 立即下载
上一页 章节目录 下一章 推荐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