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下载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第59章完结

“书”字界定汇总表

我们之所以谈这个问题,只是为了澄清一些概念上的模糊,以此特别说明本文所要讨论的“书”,乃是宋代人普遍认可的纸质“书”,而非奚椿年所论的“泛书”。′三¨叶′屋? -追_蕞+欣′章?截_至于所谓“印本书”,指的也是宋人所承认的雕板印刷出来的纸张书籍文本,而非指其他。

有宋一代,横亘三百多年时间,书籍印刷的种类、数量之多,前所未有。同时,围绕着书籍印刷的相关政策、制度和规范也逐渐得到了丰富和完善。李致忠说:“南北两宋三百余年间刻书之多,地域之广,规模之大,版印之精,流通之宽,都堪称前所未有,后世楷模。”(6)宋代书籍刊刻的兴盛,与宋代特殊的政治、经济及科举教育制度密不可分。与前代不同,北宋建立后,和平环境与官方的文治策略确实推动了书籍刊刻的发展。

第一节 北宋“重书崇文”风气的形成

从相关史实记载,我们知道五代至北宋初期,书籍刊刻的事例多属于官方行为。-微,趣+暁.说, ?首+发.五代后晋、后周、后蜀国子监刊刻《九经》(7)、《经典释文》等书籍,南方吴越国钱俶、释延寿《宝箧陀罗尼经》的印刷,以及北宋初期国子监诸如《说文》、《九经》等书籍的刊板雕印,都属于这种情况。然而,在更早的中晚唐考古发现与文献记载中,我们发现雕版印刷事件,譬如柳玭、宗叡、王玠等人与雕印相关的活动又多出现在民间。

从这样的事实,可以看到时尚的流行和发展,普遍遵循了这样一条流行规律,即其最初源头来自于民间,传播社会后,由于得到上层官方的认可和推动,而后在其传播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风气。这样的风气形成又进一步地促成了它的发展和繁荣,其情形恰如东汉童谣所唱:“城中好高髻,四方高一尺;城中好广眉,四方且半额;城中好广袖,四方全匹帛。”(8)

北宋京城开封是当时全国的文化中心,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的文化风俗在这里汇聚,然后再辐射到各地。作为京畿重地,其文明的诸多方面往往成为全国各地效法的榜样。北宋元祐元年十月,监察御史上官均说:“臣窃以为京师太学,多士所聚,风化渊源,实系四方之观法。”(《长编》卷390)宋陈俞舜《都官集》(卷2)记曰:“今夫诸夏必取法于京师。.E`Z,暁^税!枉. `哽+薪!罪-哙,所谓京师则何如?百奇之渊,众伪之府,异服奇器,朝新于宫廷,暮仿于市井,不几月而满天下。”而《清波杂志》(卷8)又载,皇祐初,“诏妇人所服冠,高毋得过七寸,广毋得逾尺,以角为之”。作者周煇所以有此记载,原因是在此之前,“宫中尚白角冠,人争效之,号‘内样冠’,名曰‘垂肩’、‘等肩’,至有长三尺者,登车檐皆侧首而入,梳长亦逾尺”,于是“议者以为服妖”,谏议皇上下诏“禁止之”。面对这种流行情状,周煇感慨地说:“煇自孩提,见妇女装束数岁即一变,况乎数十百年前,样制自应不同。”

关于北宋“流行”的传播,王安石也说:“且以圣人之化,自近及远,由内及外。是以京师者风俗之枢机也,四方之所面内而依仿也……至于发一端、作一事,衣冠车马之奇,器物服玩之具,旦更奇制,夕染诸夏。”可见,京师流行对于全国的示范作用。此外,岳珂《桯史》(卷5)载有一事,记曰:“宣和之季,京师士庶竞以鹅黄为腹围,谓之腰上黄;妇人便服不施衿纽,束身短制,谓之不制衿。始自宫掖,未几而通国皆服之。明年,徽宗内禅……”“宣和之季”至“明年,徽宗内禅”,时间跨度至多两年。岳珂所谓“宣和妖服”的流行,从京师到地方也才一两年的功夫,流行速度之快令人惊叹。(9)

关于此问题,本人在观《宜州家乘》时,亦有一悟。宋黄庭坚《宜州家乘》中记载,贬谪宜州的黄庭坚当年款

不想错过《北宋书籍刊刻与古文运动》更新?安装晋江文学城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可换源阅读!

放弃 立即下载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页 推荐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