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下载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第68章完结

《续资治通鉴》(卷19)载,真宗即位之初,针对当时国家面临的问题,王禹偁曾上疏言及五事,其中就包括科举。′E~Z/小-税_徃* _芜′错\内.容!王禹偁说:“太祖之世,每岁进士不过三十八人,经学五十人,诸侯不得奏辟,士大夫罕有资荫,故有终身不获一第,没齿不获一官者。先帝(太宗)在位将逾二纪,登第殆近万人,不无俊秀之才,亦有容易而得。”宋王栐《燕翼诒谋录》(卷2)也载:“诸州贡士,国初未有限制,来者日增。淳化三年正月丙午,太宗命诸道贡举人悉入对崇政殿,凡万七千三百人。时承平未久也,不知其后极盛之时,其数又几倍也。”此后,时逢咸平三年科举,“帝(真宗)连日临轩,初无倦怠之色。所擢凡千百余人,其中有自晋天福中随计者,推恩之广,近代所未有”(《续资治通鉴》卷21)。当然,真宗对于庶族文人的重视还不仅如此。宋江休复《醴泉笔录》(卷上)载:

温仲舒判开封府。一进士早出探榜,其妻续,有人报其父母船至水门,亟僦驴往省之,至宋门,为醉人殴击,僦驴者又惧证佐留滞,潜遁去,府中人以醉人亦有指爪痕,俱杖而遣之,归家号泣。/咸¢鱼\看+书¨惘. ¢更-薪.最^全_夫自外亦落第而泣,两不相知其由。徐知妻被杖,诣所司诉冤,不听。于州桥夫妻投河溺死。真宗闻之怒,知府已下悉罢去。

在此段记载中,真宗皇帝因为平民文士夫妇含冤自尽一事震怒,竟然可以悉数罢免开封府知府已下官吏。这也可见出北宋官家对于庶族文人选拔的重视。

此外,唐五代以来,门阀制度的进一步溃败,也是宋代科举平民化程度得到加强的缘由。北宋名士范仲淹、欧阳修、宋祁兄弟、苏轼兄弟都是出身下层,凭刻苦读书换取来功名。宋人楼钥曾记载范仲淹在长山(山东邹平)醴泉寺僧舍刻苦读书的故事。关于此事,有史载:“吴人范仲淹”,“生二岁而孤。母贫无依,更适长山朱氏,从其姓名说。读书僧舍,日作粥一器,分块为四,早、暮取二块,断虀数茎,入少盐以啖之。如此者三年”。(《资治通鉴后编》卷31)宋陈鹄《西塘集耆旧续闻》(卷6)也载道:“文正公初随母嫁朱氏,后复姓,谢表云:‘志在逃秦,入境遂称于张禄;名非霸越,乘舟乃效于陶朱。*9-5+x\i\a`o,s-h-u\o·.¢c-o\m~’”而欧阳修也有因家贫,“以荻画地学书”(《宋史》卷319)的故事。

因为以往的门阀制度已不受重视,官府对于庶民求学也大开方便之门。《宋会要辑稿》载,仁宗庆历二年(1042)闰九月,国子监上请:

自今经试补学生并依起请,听读满五百日方许取解。……唐置六学,皆品官子弟充员,其庶人子弟亦有四门学。今国学除七品已上子孙许召保官试补外,八品以下至庶人子孙例不收补。自来虽有此条贯,每遇科场多有冒称品官子孙,难以详别,致容假妄,或兴讼诉。自今欲依仿唐制立四门学,以八品以下至庶人子孙补充学生,不唯渐革偷薄,亦以示国家育材之广也。附监生徒听读已久,须正系生员名籍,自今每岁一补试,差学官锁宿封弥,精加考校,取文理相通者具名闻奏,给牒收补。内不合格者,且令理日,依旧听读,后次与试。若三试不中者,便不在试补之限。从之。(《宋会辑稿·崇儒一》)要这条证据充分说明,由于科举平民化程度的加强,宋代科举的参考人数和录取人数较前代大大增加。其中原由,据说是北宋上层汲取了晚唐战乱教训的结果。盖因“唐末,进士不第,如王仙芝之辈唱乱,而敬翔、李振之徒,皆进士之不得志者也。盖四海九州之广,而岁上第者仅一二十人,苟非才学超出伦辈,必自绝意于功名之途。无复顾藉。故圣朝广开科举之门,俾人人皆有觊觎之心,不忍自弃于盗贼奸宄。……自是士之潦倒不第者,皆觊觎一官,老死不止”。(31)由此,《燕翼诒谋录》(卷1)记载:“国初,进士尚仍唐旧制,每岁多不过二三十人。太平兴国二年,太宗皇帝以郡县阙官颇多,放进士几五百人,比旧二十倍。”

显然,上述记载表明,这种录取人数剧增的状况在宋太宗时期更为显著。以太平兴国二年为例,据《续资治通鉴》(卷9)记载,是年诸道发贡士凡五千三百余人,最后考试&l

不想错过《北宋书籍刊刻与古文运动》更新?安装晋江文学城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可换源阅读!

放弃 立即下载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页 推荐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