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试召保取解。及科场罢日,则生徒散归,讲官倚席。若此,但为游士寄应之所,殊无国子肄习之法。
王洙所言的情况,与现代社会文凭造假、资格造假类似。王洙说的是科考将临,有权势有办法的官员子弟就去投靠国子监,让国子监出具文牒冒充广文、太学、律学三馆的学生,等待秋试领取“准考证明”参加科考。然而,等到科考结束,情况则是“生徒散归,讲官倚席”。如此下去,人人皆可不必到国子学、太学等学校学习听讲,只需在考前来国子监领取文牒附籍即可。
按照王洙所说,当时京城国子学、太学等学校固定生员人数还不是太多,但是每到科考之前,学生人数就大幅增加。因为国子监当年掌管各学校在籍文牒的发放,而参加科考之人必须要有人担保或有学校学籍,故科考之前便有“国子监每科场诏下,许品官子弟投保官家状,量试艺业,给牒充广文、太学、律学三馆学生”。由此,王洙担心国子学将成为一个纯粹的临时制作或办理学籍的机构。临时抱佛脚的人愈多,此间学校再也不闻朗朗读书声。《宋史·选举志三》(卷157)载:“元祐间,置广文馆生二千四百人,以待四方游士试京师者。律学生无定员,他杂学废置无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