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下载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第70章完结

国子学在北宋仁宗庆历时,生员已增至200人,出现了学舍不能容纳的情况。*鸿^特,晓*税-徃/ *首^发,河南大学教授赵国权因此评价说:“宋代国子学入学资格不像唐代那样品极严格和高贵(38),且其主要作用在于取解充贡,成了科举的附庸。”(39)尽管条件不断放宽,由于国子学只以京朝七品官以上子孙充斥(《宋史》卷157《选举志》),所以其影响在宋代远不如太学。那么,在宋仁宗庆历年间,太学又有多少生员呢?

按谏官滕甫、刘庠的说法,“庆历中,太学生内舍生二百员,并官给日食”(40)。《宋会要辑稿·崇儒一》亦载,皇祐三年七月,“诏太学比岁增以房宇,赐之土田,许置内舍生二百名”。仁宗皇祐四年(1052),召胡瑗“管勾太学”(41),由是“其徒甚众,太学至不能容,取旁官舍(锡庆院西廊庑)处之”。不久,又以马军都虞侯公宇为太学之舍,学生增至300人(《长编》卷184)。至宋神宗熙宁四年,王安石整顿太学,创立三舍法,将锡庆院和和朝集院一并扩充为学舍。学生人数规定为:上舍生100人,内舍生200人,外舍生700人,共计1 000人。熙宁四年十月十七日,中书门下言:

近制,增广太学,益置生员,除主判官外,直讲以十员为额,每二员共讲一经,委中书选差或主判官奏举,以三年为任。′e/z`k.s\w′.+o′r_g\……其生员分三等:以初入学生员为外舍,不限员。自外舍升内舍,内舍升上舍,上舍以百员,内舍以二百员为限。其生员各治一经,从所讲之官讲授。……(《宋会要辑稿·崇儒一》)

对此,《长编》(卷228)也记载:“熙宁四年十一月诏每岁加赐国子监钱四千缗,以增置学官、生员用度不足故也。”按这个计算方法,王洙所言仁宗年间“游士寄应”所导致广文、太学、律学三馆学生增至千余人,实不为过。由于学生人数过多,用度不够,太学不得不靠其他渠道贴用。《宋史·选举三》(卷157)记载:“元丰二年,颁《学令》:太学置八十斋,斋各五楹,容三十人。……岁赐缗钱至二万五千,又取郡县田租、屋课、息钱之类,增为学费。”

在熙宁四年的十月二十八日,神宗皇帝诏殿中丞宋靖国、赞善大夫吕嘉问相度锡庆院,建太学。原因是御史邓绾曾上言说:“国子监粗容春秋释奠,斋庖之室,不足以容诸生。至于太学即未尝营建,止是假锡庆院西北隅廊屋数十间,逼窄湫隘,又官司未尝葺治。今大新学制,学者闻风坌然毕集,恐不足以容,乞特赐锡庆院为太学。^看\书¨君¢ ·已′发+布¢最¨芯~璋`劫?”(《宋会要辑稿·崇儒一》)如此来看,熙宁时太学人数的扩增,确实导致了学校学舍等硬件设施赶不上形势的需要。《长编》(卷253)记载,熙宁七年五月,国子监又言:“太学生员多而斋舍少,乞尽充学舍。”诏从之。于是,元丰二年(1079)十二月,太学增学舍至80斋,每斋5间,可容30人,计2 400人,其中上舍生100人,内舍生300人,外舍生2 000人。太学规模进一步扩大。(42)又据《宋史·选举志一》载:“元祐八年,中书请御试复用祖宗法,试诗赋、论、策三题。且言:‘士子多已改习诗赋,太学生员总二千一百余人,而不兼诗赋者才八十二人。’”我们也知道,太学生的人数变化与北宋中期的科举改革有莫大关系。神宗时期,王安石主张废诗赋,以经术取士。为此,王安石在太学实行三舍法,层层选拔生员,又以自己的《三经新义》作为科举考试的专用教材和标准答案,导致太学生人数第一次扩充。这种情形发展到宋徽宗时期,太学生人数更是增长迅猛。崇宁五年(1106),北宋全国从县、州至太学全面实行三舍法,每年考选县学上舍生升入州学外舍,州学上舍生每年秋季贡入辟雍。(43)蔡京将三舍法推行于地方官学,规定州学学生每三年选送一次进入辟雍学习,定额是3 000人,是为太学外舍生。加上当时太学内舍生有600人,上舍生有200人,当时太学生人数共有3 800人。(44

不想错过《北宋书籍刊刻与古文运动》更新?安装晋江文学城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可换源阅读!

放弃 立即下载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页 推荐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