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下载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第79章完结

众多的考古发现使有关专家由此推测,西夏的活字印本应是从中原技术传入或实物传入的结果。^r-a+n+w-e¨n!z!w′w′.`c_o`m¨此推断目前仍需证据论证。证据之一,人们自然又想起了沈括。沈括是公认见过毕昇活字的人,而沈括是北宋著名的科学家(现在的称呼),曾主持过天文历法的制定,且又曾担任过西北驻防的边塞官员,直接与西夏、契丹作战、交往。《长编》(卷238)载,熙宁五年九月提举司天监沈括言:“楚州卫朴精于历术,乞令赴监参校新历。”从之,仍赐路费钱五十千(八年闰四月历成)。

宋神宗熙宁八年(1075)三月癸丑,右正言、知制诰沈括假翰林院侍读学士,为回谢辽国史,西上合门使、荣州刺史李评假四方馆使副之(《长编》卷261)。又据《长编》(卷255)载,熙宁七年八月丙戌,命知制诰沈括代章惇为河北西路察访使。元丰四年(1081),沈括又帅鄜延路师击破西夏七万之众。另外,沈括还与辽人议论边界,确定两国边界走向(《长编》卷261)。因此,有人推断北宋朝活字输入边地西夏等邻国是沈括的功劳。(83)

此外,现藏于温州博物馆的北宋崇宁二年《佛说观无量寿佛经》印本,因其中某些字体,如“杂色金刚”的“色”为倒字,因此,推断其为活字印本。_求?书.帮¢ *埂¢新?嶵\全`又因为同处出土有宋崇宁二年(1103)墨书《写经缘起》残页,据此推定此经是同年或相近年代所印。崇宁二年与毕昇发明泥活字仅距五十年,且地理位置上温州与毕昇生活的杭州十分接近。所以,有学者大胆猜测此佛经直接就是毕昇制作的泥活字所印刷的。若事实果真如此,那么这部残经就应比前面所说的西夏文《维摩诘经》还要早上五十多年,应为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活字印刷品。(84)

我们此处探讨北宋活字印刷的意义在于说明,北宋的印刷技术在巨大的社会需求下,它是一直在想方设法地改进技术以适应时代的需求。以活字印刷术的发明为标尺,可以证明北宋的印刷技术与前代相比真的有所改善和提高,并为后来印刷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做出了开拓性的贡献。

三、北宋书籍刊刻的兴盛与繁荣

在书籍刊刻制度和技术的保证下,我们看到从宋太祖时期起,宋朝就陆续地在整理以往历代的著作书籍,并且也有意识地开始编撰属于自己本朝的图书。_E¨Z·暁-税*王\ ¨埂`欣~蕞!全_建隆二年,王溥等就上呈《唐会要》一百卷,诏由史馆收藏;紧接着王溥、扈蒙又上《周世宗实录》四十卷;建隆三年判监陈鄂等又上新校《礼记释文》。到了太宗、真宗以后,宋人的书籍生产积累可谓达到了一个高峰。端拱元年,孔维等人开始校勘《五经正义》;淳化五年又选官分校《史记》、《前汉书》、《后汉书》、《七经正义》等经史书籍。这些书籍或编撰待用,或镂版印行流通。有了这些原创的或改编、编撰的书籍印刷成品出现,大大地推动了北宋书籍印刷快速向前发展。

据《长编》、《玉海》(卷43)、《麟台故事》(卷2)、《宋会要辑稿·崇儒》(55册)等书记载,按时间顺序,可以大致列出北宋主要编纂修撰、印刷的书籍表。

北宋初期官方编撰刊刻书籍略表

续 表

续 表

续 表

续 表

续 表

续 表

附注:

①根据《宋会要辑稿·崇儒》第55册、《麟台故事》卷2、《玉海》卷43等书卷列表。

②标注“*”为版印书籍。

从表格中可以看出以下几个特点:第一,北宋编撰刊刻书籍的时间较为集中在王朝中后期,尤以真宗、仁宗年间为最盛。其中许多大部头书籍都是在真宗、仁宗两朝时期完成的。大中祥符四年,姚铉《唐文粹序》中亦云:“崇文院之列三馆,国子监之印群书,虽唐汉之盛,无以加此。故天下之人,始知文有江而学有海,识于人而际于天。”对此,郭英德等《中国古典文学研究史》中也说:“印刷术的普及、书籍的大量流通,正是在北宋真宗、仁宗时期实现的。”(85)

第二,北宋初期到中期官方所校勘刻印的书籍大都关乎国计民生,如医书、农书、经书、史书等。这些书的刊印或以史为鉴,或昌兴儒学,其目的多是为了保证国家的长治久安。

不想错过《北宋书籍刊刻与古文运动》更新?安装晋江文学城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可换源阅读!

放弃 立即下载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页 推荐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