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圆仁《入唐求法巡礼行记》载:“开成三年(839)十一月二日,买《维摩关中疏》四卷,价四百五十文。_0+7·z_w¢..c·o^m/”
(4)《宣和书谱》记载:“吴彩鸾,太和(827—835)中进士文萧妻。萧拙于为生,彩鸾以小楷书《唐韵》一部,市五千钱,为糊口计。钱囊羞涩,复书之,且所市不过前日之数。由是彩鸾《唐韵》,世多传之。”
(5)罗衮《请置官买书疏》记载:“臣伏念秘阁四部,三馆图书,乱离已来,散失都尽,一为坠阙,二十余年。今伏请陛下出内库财,于都下置官买书,凡可取者,一皆市之。部帙俱全,则价有差等,至于零落杂小,每卷不过百钱,率不费千缗,可获万卷。”
(6)敦煌《秦妇吟》一书后有题记:贞明五年(919)乙卯岁四月敦煌金光明寺学仕郎安友盛。此外,还附打油诗一首:“今日写书了,合得五斗(升)米,高升不可得,环(还)是自身灾。”
根据上述记载,可以进行价值横向比较的是《法华经》的抄写价格。+飕¨嗖*晓`税.旺? ,已/发·布-最/歆.璋~結`《法苑珠林》(卷113)记载,南朝刘宋朝瓦官寺有释慧果,为造《法华》一部,得钱三千文。而据《法苑珠林》(卷71)和《太平广记》(卷109)的相关记载,唐代抄写一部《法华经》的价格一般是一千文钱。从三千文到一千文,抄写价格有所降低。尽管如此,然由于抄写价格依然昂贵,导致书写时代的书籍相对来说还是比较缺乏。据记载,书写时代的藏书家数量远没有印刷时代的藏书家多,且藏书量也不如后者。据相关资料记载,中国私家藏书史上,宋代三百年中,藏书家就达七百人,是此前周至唐五代千年左右藏书家总和的近三倍。(35)由此,范凤书将汉至唐五代定义为“书籍以手抄传写的私家藏书缓慢兴起时期”。在这一时期里,由于书籍抄写积累比较困难,对于藏书家的“藏书要求”相对也比较低。范凤书认为“汉代以前,只要收藏数百卷图书即可称为藏书家,而魏至唐代,应达千卷以上,宋至清代,应达数千卷,甚至万卷以上”。(36)
书籍昂贵的情况,到雕版印刷的产生才有彻底的改变。明朝胡应麟也说:“凡书市之中,无刻本则抄本价十倍。.k?a\n′s¨h+u\w_u~.?o′r*g\刻本一出,则抄本咸废不售矣。”(37)印刷术发明之后,由于雕版印刷速度快,效率高,差错少,价格也相对以往要低了很多。
宋代印本书籍价格有如下记载(38):
(1)《长编》(卷220)载:熙宁四年(1071)二月戊寅注:民间或更印小历,每本直一二钱,至是,尽禁小历,官自印卖大历,每本直钱数百,以收其利。
(2)东京内阁文库所藏宋刻本《淮海集》(1173)记录有印书的费用。该书共用印版449版,纸500张,每部售价为500文。
钱存训撰文认为:“晚唐时期,专业抄书手的工价约为每卷书一千文,一卷书通常有5 000至1万字,即抄工是一文钱5字到10字。敦煌发现的佛经抄本,有些在跋文中提到抄写工价,也大约如此。……如果真是这样,印本的每卷平均售价为一百文,也就是说印本和抄本的价钱约为1﹕10。”(39)
(3)《书林清话》(卷6)有《宋监本书许人自印并定价出售》记载:南宋刻林钺汉隽,有淳熙十年(1183)杨王休记,后云,象山县学《汉隽》,每部二册,见卖钱六百文足,印造用纸一百六十幅,碧纸二幅,赁板钱二百文足,工墨装背,钱一百六十文足。
(4)淳熙三年(1176)舒州公使库,刻本州军兼管内功课营田屯田事,曾种《大易粹言》一部,计二十册,合用纸数印工墨钱下项,纸,副耗共一千三百张,装背饶青纸,三十张,背青白纸三十张,棱墨糊页,印背匠工食等钱,共一贯五百文足,赁版钱一贯二百文足,库本印造见成出卖,每部价钱八贯文足。
(5)明仿宋施宿等《会稽志》,前有言引,绍兴府今刊《会稽志》一部二十卷,用印书纸八百幅,古经纸一十幅,副叶纸二十幅,背古经纸平表一十幅,工墨钱八百文,每册装背□□文。
(6)又旧抄本宋孔平仲《续世说》十三卷,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