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下载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第99章完结

北宋私家刊刻

至于北宋的民间刻书,主要以家刻、坊刻为主。-狐/恋¢文′学+ !唔+错!内?容^所谓坊刻者,实则牵涉到古代书肆的源流。叶德辉云:“扬子《法言吾子》二,‘好书而不要诸仲尼,书肆也。好说而不要诸仲尼,说铃也。此‘书肆’二字见于文士著述之始。”(57)《后汉书·王充传》也记载,东汉王充常游洛阳书肆。王充年轻时离家远赴洛阳求学求仕,“常游洛阳市肆,阅所卖书,一见辄能诵忆,遂博通众流百家之言”。由是,买卖书籍的市肆就成了他时常光顾的场所。据此可知,东汉时洛阳这样的城市里就已经有了书肆,而且书肆里的书籍也有相当种类和数量,以至于王充才能“博通众流百家之言”。此后到了隋唐时期,书肆又有发展。《大唐新语》(卷12)记载曰:“开皇七年(587)前后,后梁灭亡之时,徐文远‘江陵被虏至长安,家贫,无以自给’。”其兄徐林“鬻书为事”,成了一名书贾。,x-i¨a`o¨s,h~u?o/c-m_s,.-o+r!g!而徐文远借其兄“鬻书”之便利,“每阅书肆,不避寒暑,遂通五经,尤精《左氏》。仕隋国子博士,越王侗以为祭酒。”

由上述事例,可证从东汉至隋唐,当时书肆还仅是售卖书籍的场所,与书籍生产的联系还没有后来那么紧密。到了晚唐,唐僖宗逃至四川,柳玭曾言在蜀尝阅书肆,云字书、小学,率雕板印纸。此时的书肆才与雕版印刷有了些关联。由此,印刷术产生才使书坊、书肆与印本书籍的售卖传播有了更为紧密的联系。姚瀛艇主编的《宋代文化史》对此界定说:

坊肆,是指书坊和书肆,即经营刻书和卖书的作坊,或者称为书林、书堂、书铺、书棚、书籍铺、经籍铺,所刻印的书籍称坊刻本。书坊刻印书籍,以营利为目的,是作为商品生产的。(58)

这些坊肆主人自己拥有稳定的写工、刻工和印工。于是,“书坊”逐渐成为雕版印刷技术广泛运用,由个人经营、生产并销售印本书为主的手工业作坊。!l~a\n^l^a*n`x^s...c!o+m~

宋徽宗时,著名画家张择端绘制的《清明上河图》中,就有一家书坊正在营业。在繁华街市当中,一个写有“书坊”的招牌挂在一家店铺屋檐之下。这家书坊里有一店员正在和两个前来购书的客人搭讪,而另一人书生模样的客人则刚刚离开,一边走一边甩动着袖子,似乎是未能如愿购得书籍而离去。这个画面呈现在张择端的画上,足见当时北宋东京城中确有销售书籍的行业。此外,宋人庄绰《鸡肋编》(卷上)也有记载说,北宋建中靖国年间,京师有开书铺人陈询,字嘉言,“以貌像呼为‘虾蟆’”。

至于“书坊”与雕板印刷及书籍售卖紧密关联,即所谓“产供销一体”,大概就迄见于北宋时期,而到南宋这样的联系就更为显明了。许道和据《麻沙刘氏族谱》,曾描述南宋建阳刘氏三桂堂“曾聘有从事校勘加工工作的编辑,经部8人,史部6人,还雇有专事印刷的工人16人”。(59)

北宋汴京开封是一个繁华的大都市,民间书籍买卖和刻书业相当兴盛。当时东京相国寺是一个印本书籍买卖的汇聚地。《燕翼诒谋录》(卷2)记载:“东京相国寺乃瓦市也,僧房散处,而中庭两庑可容万人,凡商旅交易,皆萃其中,四方趋京师以货物求售转售他物者,必由于此。”据说,当年穆修自刻韩柳集就是在相国寺售卖的(《曲洧旧闻》卷4)。

据史载,宋代的印刷几乎遍及社会的各个角落。《长编》(卷387)记载,司马光卒,“京师之民皆罢市往吊,画其像,刻印鬻之,家置一本,饮食必祝焉。四方皆遣人求之京师,时画工有致富者”。苏轼《司马温公行状》一文亦载曰:“(司马光)既没,其家得遗奏八纸,上之,皆手札论当世要务。京师民画其像,刻印鬻之,家置一本,饮食必祝焉。四方皆遣人购之京师,时画工有致富者。”(60)

从上述记载的情况看,司马光死后,民众哀恸异常,民间有不止一家私坊在

不想错过《北宋书籍刊刻与古文运动》更新?安装晋江文学城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可换源阅读!

放弃 立即下载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页 推荐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