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章节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下载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第103章完结

,典籍的尊严似乎得到了维护。然而,假若典籍在流传过程中,从写本传抄到多种印本的刷印就无法避免舛误的产生,人们又该如何处置呢?这样一来,进一步启发了宋人“问古疑经”的精神。久而久之,人们不禁要问,什么是“典籍”?它何以如此具有“尊严”?

学者黄亚平说:“从历史的长河去观照,‘典籍’只是一个相对的范畴,‘典籍’的概念在不同的时代,具有不同的内涵。在许慎的心目中,‘典’是上古圣王传下来的具有一定神性意味的书籍。……其后,随着‘私学’的兴起,教育流入民间,典籍的概念可以泛指各种图书。这时候所谓的‘典籍’,已经基本与现代意义上的典籍范畴雷同了。”“‘典籍’表现出的教化功能在历史阶段最集中地呈现在所谓‘经学’的研究上,在中国历史上,经学一般是对儒家书籍研究的专称,经学是典籍文化的代表和精华,是文化精英们精心选择的结果。”(80)

现代意义上,“典籍”其实是个宽泛的概念,一直以来我们都在用,然而事实上我们并不能确切地知道它所涵盖的范围究竟有多大。我们这里所要谈论的“典籍”,很明显并不同于一般的作品、文章、文本等概念,按《现代汉语词典》所说,“典籍”是指“记载古代法制的图书,也泛指古代图书”(《现代汉语词典》1996年版)。因为在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形成和发展中,一直具有历史的崇拜意识而缺乏怀疑、否定和批判精神(81),而“古代”是一个变动的时间概念,于是在中国古代,任何著述一旦属于已经过去的时代(无论是否久远),便自然地获得了某种权威性,就会被人们视为值得征引的文献典籍。一般而言,越是年代久远的典籍,便越具有价值。先秦典籍在学术中的优先地位是至高无上的,尽管其中的一些都很难考证出确切的作者。由于古代典籍在中国古代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历代的学术都围绕着这些典籍而展开。而要开展属于自己时代的学术,保证古代典籍得以正确的流传就变成十分重要的工作。

不想错过《北宋书籍刊刻与古文运动》更新?安装晋江文学城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可换源阅读!

放弃 立即下载
上一页 章节目录 下一章 推荐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