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下载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第103章完结

昔日,颜之推曾举邺下谚语,说:“博士买驴,书卷三纸,未有驴字”(《颜氏家训》卷3),借以嘲笑儒生的迂腐。-兰!兰~蚊^学. ~冕~废¨悦^毒,今天看来,以此为例,也很能说明中国学术本源性的迷失。儒家经典对于传统学术的意义在于,这些经典有绝对标准的作用,人们唯有通过对古代经典的学习,向古人求教如何解决今世的问题。尽管韦伯认为这样做的结果,很容易酿成祸害。(76)

事实上,此种的情况如今也正频繁出现在我们的身边。如今,现实情况是,我们研究学问,虽不至与“卿相”联系起来,然亦去之不远。因为我们接受教育、追求学问的目的,已经背离了学问和教育的初衷,而更多地与“谋生和求取利禄”画上了等号。明朝末年,人亦尝患“隋唐以来,仕进者苟趋利禄,尚文辞而遗经业”(钱谦益《初学集》卷28《苏州府重修学志序》)。其实,仕进一旦与利禄结合紧密,无论文辞或经术都只是途径手段,且无关紧要。重要的是,怎样由此而求取到利禄?究其原因,古代社会之所以如此,或许是因为“一个处于绝对的权力地位,同时又垄断官方祭司功能的世袭官僚阶级,除了保持一种注重典籍的传统主义的心态之外,别无其他选择。只有典籍的神圣性本身可保证支撑官僚系统之地位的秩序的合法性。_狐?恋`闻/血, *已/发′布`最\辛~蟑!结~”于是,“官僚体系就必须限制它(典籍)本身的理性主义”(77),他们仅是希望天下士人对典籍奉若神明,没有丝毫理性的质疑。然而现实社会又为何如此呢?我以为这也是由如今包裹着我们的现实造成的。因为现实的环境是,我们大多数人没有解决生活问题,“读书”成了我们今后求取稳定生活的根本。如此,学问“求真”的目的,要首先建立在“求生”的基础之上。假若没有解决“求生”的问题,学问“求真”对于大多数学人来说,只能是一句空话。往昔时代的背景曾让我们的先人们没有选择,如今该轮到我们了。

宋代科举推崇经义和诗赋,由此在客观上也造成整个社会这类文献有着广泛的需求。北宋人汲汲于众多的经书、诗赋之中,从而营造出属于他们那个时代的书籍接受环境。宋陈造《吴门芹宫策问二十一首》(其三)云:“本朝继唐而治,士不业文而进,世且耻之。故科举取士,足以奔走天下英俊。名公巨儒,建立功名,多出于此文乎?”(《江湖长翁集》卷33)尚学锋、郭英德等人在《中国古典文学接受史》一书中也说:“宋代文献事业的发达,还不能离开当时的造纸术和印刷术的进步。*欣/捖¢ \ ?榊/戦+ \已^发?布\最+新?蟑+結-”(78)由于经学、子学在中国传统科举社会有如此重要的地位,因此,在印本诞生之初,这两类书籍的印刷自然优先成为关注的重点。钱谦益说:“十三经之有传注、笺解、义疏也,肇于汉、晋,粹于唐,而是正于宋。”(《新刻十三经注疏序》)钱谦益“正于宋”的说法,一是指宋代欧阳修、王安石、朱熹等人对十三经的怀疑和修正;另一个即是暗示十三经在北宋均得以定本版印成书,天下学人得以是正。

关于这个问题,伊尼斯也认为中国是个儒学社会,儒学的兴趣在于经典,经典是中国读书人的重要文献,而印刷术也是为了适应儒学的需要而出现的。(79)由此看来,宋代作为经学发展的重要时期,原因应当与古代经学典籍在宋代得以广泛印刷、传播有关。由此导致的直接后果则是,经学的师徒相承虽然在形式上依然存在,但是印本经典的广泛传播,使这样的师徒关系遭到了严峻的挑战。师傅所说的不一定是绝对正确,因为印本书籍的流传,学生有更多的渠道获取标准的典籍来验证师傅解读的对错。陆游《老学庵笔记》记载:

三舍法行时,有教官出《易义》题云:“乾为为金,坤又为金。”何邪?诸生乃怀监本至帘前请曰:“先生恐是看了麻沙本。若监本,则坤为釜也。”教授惶恐谢。又云:“今天下印书以杭州为上,蜀本次之,福建最下。”

这个事例说明,学生有了印本书籍在手,就可以很容易地发现了私塾先生的错误。由此

不想错过《北宋书籍刊刻与古文运动》更新?安装晋江文学城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可换源阅读!

放弃 立即下载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页 推荐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