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获所愿,寿昌乃昼夜诵持,仍刺血书忏,摹板印施于人,唯愿见母,历年甚多。……士人为之传者数人,丞相荆公而下,皆有朱孝子诗数百篇。”朱寿昌寻母采用方法实有三种:一是解官访母,遍走四方。结果并不理想,备历艰难。二是诵佛书,感动神佛。效果也不好。三是摹板佛水忏书。结果是:士人为之传者数人,丞相荆公而下,皆有朱孝子诗数百篇。可见,印本传播的力量惊人。后来,朱寿昌终于找到了生母。这件事情在魏泰的笔记中曾有记载。魏泰《东轩笔录》(卷10)载曰:
司农少卿朱寿昌,方在襁褓,而所生母被出。及长,仕于四方,孜孜寻访不逮。治平中,官至正郎矣。或传其母嫁于关中民为妻,寿昌即弃官入关中,得母于陕州。士大夫嘉其孝节,多以歌诗美之。苏子瞻为作诗序,且讥激世人之不养母者。李定见其序,大惋恨,会定为中丞,劾轼尝作诗谤讪朝廷。同样,苏轼也曾叙此事说:“有大长者,曰朱寿昌。生及七岁,而母舍去。长大怀思,涕泣追求。刺血写经,礼佛忏悔。四十余年,乃见其母。(132)
商业是民间书籍文化传播中最为活跃的因素,北宋民间的书籍售卖活跃,其主要动力是源于印本书籍有较大的利益空间。对此,前述有关印本书籍的造价已有相当说明。李致忠曾为宋代舒州公使库所出版《大易粹言》的刊刻费用算了一笔账。结论是刊刻一部《大易粹言》,工本费用不超过4贯钱,但是每部买价却可以开到8贯文足,利润在1倍以上。(133)利益驱动之下,才有民间不惜冒险将苏轼诗文集通过边境售卖到了外邦谋利(134),也才有北宋末年民间不顾党锢之祸,将元祐党人诗文集私印售卖。民间售卖传播活跃,官府不得不加强管理和控制。于是,《长编》(卷64)载有真宗景德三年九月诏书曰:“民以书籍赴缘边榷场博易者,自非《九经》书疏,悉禁之。违者案罪,其书没官。”这则事例从侧面说明到了真宗年间,北宋边境民间印本书籍贸易种类繁多、数量可观。而且当时民间并非单一地在售卖传播《九经》,其种类应更为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