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后又是周邦彦等人对词音乐及内容方面的改造。而后到了南宋,辛弃疾才有“以文为词”的趋向。然而词毕竟是一个合乐的文学样式,其突破性的变革往往要受到音乐的限制,并非纯文字创作那么简单,其变革也只限少数天才偶尔为之。
关于北宋文学的继承与变革,我们再以诗歌为具体事例加以说明,可以看到更为清晰的发展脉络。
我们知道宋初诗歌风格基本上循着三条路线而来。一是李昉、二徐(徐铉、徐锴)等人为代表的白体(白居易)路线;二是以杨亿、刘筠为代表的西昆体路线;三是以寇准、林逋等人为代表的晚唐体路线(方回《桐江续集》卷32)。其发展历史如蔡居厚所说:“国初沿袭五代之余,士大夫皆宗白乐天诗,故王黄州主盟一时。祥符、天禧之间,杨文公、刘中山、钱思公专喜李义山,故昆体之作,翕然一变。”(《竹庄诗话》)程千帆《两宋文学史》也评价说:“宋初诗坛基本上是为中晚唐诗风所笼罩的。以时代先后而论,则白体为先导,风行于太祖、太宗朝(960—997);自太宗后期至真宗时,出现了晚唐派;真宗景德年间(1004—1007),西昆体开始兴起,其声势达于仁宗朝。”(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