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quo;诗歌理念的过程中,其所树立模仿学习的前人榜样并非专属一人,而有多人。陶渊明、杜甫、白居易、韩愈、柳宗元、郑谷等是其中的重要代表。刘真伦在解释唐宋诗的渊源关系时也说:“学习模仿唐诗最终突破唐诗的轨范自成一体,是宋诗发展的总体轨迹。宋人模仿的对象,从宋初的刘、白、玉溪,到宋末的姚、贾,都没能为宋诗的发展提供突破的契机。真正为宋诗的突破提供创造性基因的,是杜、韩两家。杜诗对宋人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一饭不忘君’和‘无一字无来处’方面,韩诗对宋人的影响,则表现为体性化和散文化的倾向。”(160)
王禹偁是北宋初白体诗创作的代表,但他同时也看到了白体诗的弊病,所以他求助于杜诗的精神内核,而且这样的榜样也符合北宋儒学复兴的文化策略。于是,源头一开,对于杜诗的编撰、标注和印行,在宋代从此兴盛不衰。据《崇文总目》(卷五,别集类)官方记载,杜甫作品最初传至北宋有:
(1)《杜甫集》二十卷。
鉴按:《唐志》、《通志略》并六十卷。
(2)《杜工部小集》六卷,杜甫撰,樊晃集。
据清陈汉章撰《崇文总目辑释补正》(卷四)中有《杜甫集》二十卷。其鉴曰:《唐志》、《通志略》并六十卷。补曰:晁、陈二家书目并二十卷。陈云:王洙原叔搜集中外书九十九卷,定取千四百五篇,别录《杂著》为二卷,合二十卷。宝元二年记,遂为定本。然则《崇文目》二十卷者,即宝元中王洙定本也。《唐志》又有《小集》六卷,见《别集类三》。《宋志》又有《外集》一卷。(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