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下载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第124章完结

在欧阳修看来,郑谷诗的优点在于其有佳句,易晓,适合儿童诵读。`狐¢恋*闻-茓` ¢更/新′蕞¢全?而缺点则是气格不高,是故“今其集不行于世”。所谓“气格”,其实就是诗歌的气韵和格调、风格。曹丕有云:“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按这种说法,所谓“气韵”实则是创作过程中,作者主体精神连贯性在作品中的物化呈现。反过来,由作品中,读者可以看出作者才气或先天禀受之气。欧阳修如此评价,是要说明郑谷作品因内容、音韵多易晓,其中的气韵格调却不甚高,苏轼对于郑谷的诗也有类似的评价。苏东坡在评价柳宗元与郑谷诗格高下时,说:

郑谷诗“江上晚来堪画处,渔人披得一蓑归”,此村学中诗也。子厚云:“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信有格也哉!殆天所赋不可及也。(《名言》作“诗格清超,胜郑作远矣”。见洪刍《洪驹父诗话》;又见于《丛话》前十九、《诗林》一、《玉屑》十五、《名言》三)

此外,梅尧臣对于诗歌的优劣标准也提出了类似的看法。′w^a~n!g`l′i\s.o′n¢g\.+c·o^m·《六一诗话》记载,圣俞尝云:“诗句义理虽通,语涉浅俗而可笑者,亦其病也。如有《赠渔父》一联云:‘眼前不见市朝事,耳畔惟闻风水声。’说者云:‘患肝肾风。’又有《咏诗者》云:‘尽日觅不得,有时还自来。’本谓诗之好句难得耳,而说者云:‘此是人家失却猫儿诗。’人皆以为笑也。”

在欧阳修、梅尧臣等人看来,好的诗歌应该在内质和外形方面均有可赞之处,而郑谷诗显然在精神内质方面有所欠缺。事实上,在梅、欧之前,早已有人在这方面做过努力。《六一诗话》载:

陈舍人从易,当时文方盛之际,独以醇儒古学见称,其诗多类白乐天。盖自杨刘唱和,《西昆集》行,后进学者争效之,风雅一变,谓“西昆体”。陈公时偶得杜集旧本,文多脱误,至《送蔡都尉诗》云:“身轻一鸟”,其下脱一字。陈公因与数客各用一字补之。?艘^嗖·暁`说^徃¢ ¨埂*欣?最,全`或云“疾”,或云“落”,或云“起”,或云“下”,莫能定。其后得一善本,乃是“身轻一鸟过”。陈公叹服,以为虽一字,诸君亦不能到也。

巧合的是,在诗歌变革,确立诗歌(文学)理念的过程中,出道更早的王禹偁也曾是“以诗为应酬手段进而效法白居易的以诗讽喻,而且更由白体进而向杜甫集中寻求诗歌艺术的新境界”(159)。据《蔡宽夫诗话》载:

元之(王禹偁)本学白乐天诗,在商州尝赋《春居杂兴》云:“……何事春风容不得,和莺吹折数枝花!”其子嘉祐云:“老杜尝有‘恰似春风相欺得,夜来吹折数枝花’之句,语颇相近。”因请易之。元之忻然曰:“吾诗精诣,遂能暗合子美耶?”更为诗曰:“本与乐天为后进,敢期子美是前身。”卒不复易。(《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25)

联系到宋初诗歌,虽然王禹偁诗歌“学杜而未至”(吴之振《宋诗抄》卷1),然而其发展方向确是指向“平淡”的。故清人吴之振也说:“元之独开有宋风气,于是欧阳文忠得以承流接响。文忠之诗,雄深过于元之,然元之固其滥觞矣。”(同上)

宋人在诗歌上学白体进而学杜,显示出宋人欲将白体的“平易浅切”(表象)与杜诗的“思想内容”(内质)结合的趋向,也预示着后来宋代儒学复兴与诗文改革的方向。由此宋人在对前代诗歌接受(消费)的过程中,对属于本朝诗歌“平淡”风格的追求,则赋予其更多的内涵深意。事实上,北宋文人在确定“平淡&r

不想错过《北宋书籍刊刻与古文运动》更新?安装晋江文学城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可换源阅读!

放弃 立即下载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页 推荐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