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下载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第127章完结

我认为,欧阳修的文风改革与梅尧臣的诗风变革有相互呼应的历史事实。·狐?恋\雯/穴, .埂^辛.醉¨全′一方面,欧阳修承认有德者必有言,另一方面,他对梅尧臣的“平淡”诗歌理念持肯定态度。他又说:“偶俪之文,苟合于理,未必为非”(《文忠集》卷73)。其论诗云:

盖诗者,乐之苗裔与?……今圣俞亦得之,然其体长于本人情,状风物,英华雅正,变态百出。哆兮其似春,凄兮其似秋,使人读之可以喜,可以悲,陶畅酣适,不知手足之将鼓舞也。斯固得深者邪?其感人之至,所谓与乐同其苗裔者邪?(《文忠集》卷73)

这里,欧阳修对梅诗肯定的是其人情风物感人之诸端情状。由此,可以看出欧阳修对于诗歌创作的要求,并不苟同于柳开、石介、二程等人提出的“文以害道”说法。他们对于诗歌评价的标准,实与文章一样是“道”和“文”两者兼顾,而“文”略胜之。实际上,只要稍微考察宋代文学,即可发现“平淡”文学理念作为宋人的自觉追求,其实涵盖了诗、文、赋等多方面,并不仅局限于诗歌。北宋中期以后,由欧阳修树立的散文,也是以平易自然、婉转流畅的风格为主要追求目标。-1?6_x¨i+a′o*s,h?u`o?.*c·o~m¢无怪乎朱熹也承认说:“欧公文章及三苏好说,只是平易说道理。”(168)

当然,我们同样可以看到,欧阳修、梅尧臣等人在推销传播“平淡”文学理念的过程中,并非一帆风顺。那么,诗歌“平淡”的美学接受在北宋又是如何得以最终确立下来的呢?

关于这个问题,宋代儒学复兴和科举制度当然是其原因,然而我们亦未可忽略诗歌创作实践与相关印本消费的力量累积。前面我们已经分析了《陶渊明集》(或《陶靖节集》)多种印本在北宋得以大量印刷传播的事实。此外,在属于本朝“平淡”类诗集的雕印发行方面,宋人也颇有工作成绩。由此,我们看到在北宋中期至后期,当时诗歌以追求“平淡”著名的诗人诗集大都有了印本流行。这其中包括有:

(1)宋王汾编于治平、熙宁间的北宋刊本王禹偁《小畜外集》20卷。陆心源《北宋本小畜外集跋》曰:“王黄州《小畜外集》,存卷六末页起至卷十三止,每页二十二行,每行二十字。……盖北宋刊本也。!薪+顽*夲′神′戦~ !追,醉*新′蟑.洁^”(《仪顾堂集》卷16)

(2)北宋元符有刻本梅尧臣《梅尧臣诗集》10卷。据汪伯彦《梅圣俞诗集重刊板序》,上海古籍出版社《梅尧臣集编年校注》本卷末附录。绍兴十年(1140)初,宛陵州学刊成《宛陵先生文集》,知宣州汪伯彦作《重刊板序》,称“《梅圣俞诗集》自遭兵火,残编断简,靡有全者,幸郡教官有善本”。这段话说明在北宋曾经有过《梅圣俞诗集》刊板(清梁中孚刻本中宋绩臣有《梅圣俞外集序》)。

(3)北宋吉州公使库刊本有欧阳修《居士集》99卷。(169)据傅增湘《藏园群书经眼录》(卷13)云:“《居士集》五十卷,宋欧阳修撰……卷末有‘熙宁五年秋七月发等编定’一行。……”傅氏又作《宋衢州本居士集跋》云南宋衢州本《居士集》“本虽椠于南渡,而探源仍出于熙宁”。《天禄琳琅书目》(卷3)著录云:“《居士集》八函六十四册,宋欧阳修著。……卷五十后载‘吉州公使库开到《六一居士集》计五十卷,宣和四年(1122)九月记’。……则是书之为北宋刊本,信而有征矣。”

以上仅是北宋文人集子得以刊刻印行的数个典型例证。加上前代以陶渊明、杜甫、韩愈、白居易等为代表的诗集印本的广泛印行,历代与当代的两股印本“势力”在社会上传播售卖,其影响实在不可低估。

考虑到欧、梅等人在北宋文学革新中的地位和作用,我们可以看

不想错过《北宋书籍刊刻与古文运动》更新?安装晋江文学城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可换源阅读!

放弃 立即下载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页 推荐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