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欧、梅等人对诗歌“平淡”风格追求,是欲借提倡晓易之诗文,改变当前西昆体雕琢过分的弊病。乍一看,北宋诗歌的“平淡”审美取向似乎又与中唐的新乐府运动有了雷同,然而事实上在对前人诗歌作品的审美(解读)接受和继承过程中,宋人却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审美追求,为诗歌在宋代的发展开辟出了一条新路。而他们的“平淡”诗歌理念得以最终确立的原因是他们以自己丰富的创作成绩及相关诗集印本的广泛传播巩固了自己的文学理念。
总体来说,我认为“平淡”是北宋文人努力构造的文学理念。在这样一个类似“审美风格”的词汇中,其实蕴含了宋人对于文学的最高目标追求。宋人似乎有意为了与前代有所区别,一直努力将“平淡”这样的文学理念涵盖北宋的诗、词、文等大部分文学样式。我们这里所谈论宋代“平淡”与我们平常意义的理解有所不同。它实则代表的是宋代文人的一种崇高的文学理想,更多地包含了宋人的儒学复兴、文学实用性以及文学的审美趣味取向在内。在宋人的论述中,我们看到,“平淡”一词通常与“新奇”、“典雅”、“豪放”、“高致”和“怪巧”结合在一起。在这些看似矛盾的词汇概念中,我以为恰恰涵盖了宋代文学追求“平淡”的丰富内涵。王顺娣认为需从诗歌审美鉴赏和宋诗创作实践两方面把握“平淡”的本质内涵。“平淡美不是一成不变的、僵滞的,而是审美活动中不断生成的,是动态的。”无论从诗歌审美鉴赏或是创作角度,都印证“宋代诗学的‘平淡’正是矛盾因素对立统一产生的审美张力”(170)。对于这一问题,韩经太也说:“对宋人平淡诗观之特殊指向与内蕴的探究,必将是一种多维视野之透视的汇聚,并且只有辩证的思维理性才能把握其精神所在。”(171)宋诗“平淡”拥有这样的本质内涵,恰恰说明了以传统方法界定“平淡”的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