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章节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下载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第135章完结

文章要以韩愈、柳宗元为榜样。他在《再答张扶书》一文中提出:“远师六经,近师吏部(韩愈),使句之易道,义之易晓。”又说:“谁怜所好还同我,韩柳文章李杜诗。”(《赠朱严》)由此可见,韩、柳二人在其心目中的地位。此外,从诗歌中亦可看出,王禹偁对自己的要求是,文学远祖六经,近师韩柳,而诗歌则学李杜。《玉壶清话》(卷4)载有太宗皇帝邀王禹偁侍宴琼林一事。其文载曰:

太宗独召至御榻,而诫之曰:“卿聪明,文章在有唐不下韩、柳之列,但刚不容物,人多沮卿,使朕难庇。”禹偁泣拜,书绅而谢。

这个故事似乎说明,即便是太宗皇帝也承认王禹偁的文章应与韩愈和柳宗元同列。柳开、王禹偁之后,到了穆修等人为代表的古文派,其所接受的仍然是韩愈、柳宗元为代表的古文观念。穆修在晚年所写的《唐柳先生集后序》中曾高度地评价了韩、柳古文的成就,并明白地讲述了自己研读和整理韩柳文章的经过。(14)

穆修以后,欧阳修接过了古文复兴的大旗,其所秉承的仍是韩愈、柳宗元等人的古文观念。这在欧阳修所著的《书旧本韩文后》一文中说明甚详。《神宗旧史·欧阳修传》载:“国朝接唐、五代末流,文章专以声病对偶为工,剽剥故事,雕刻破碎,甚者若俳优之辞。如杨亿、刘筠辈,其学博矣,然其文亦不能自拔于流俗,反吹波扬澜,助其气势。一时慕效,谓其文为昆体。时韩愈文,人尚未知读也。修始年十五六,于邻家壁角破簏中得本学之,后独继摆弃时俗故步,与刘向、班固、韩愈、柳宗元争驰逐。”(15)苏轼也评价说:“愈之后三百有余年而后得欧阳子。其学推韩愈、孟子以达于孔子,著礼乐仁义之实,以合于大道。……士无贤不肖,不谋而同曰:欧阳子,今之韩愈也。”(《居士集序》)对此,程千帆也说:“欧阳修关于复古革新的理论上承王禹偁,下开苏轼。……在尊韩、学韩方面,和王禹偁一样,他推动韩愈的文学成就,而不同于柳开、石介,一味地着重于韩愈的道统。”(16)这也说明了,欧阳修继承王禹偁即是继承了韩、柳,也即是继承了韩、柳的古文观念。因此,总体上看,北宋对于前代古文作品(观念)接受的直接源头还是对于唐代韩愈、柳宗元古文作品(观念)的接受。因此,钱钟书说:“韩昌黎之在北宋,可谓千秋万岁,名不寂寞者矣。”(17)

不想错过《北宋书籍刊刻与古文运动》更新?安装晋江文学城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可换源阅读!

放弃 立即下载
上一页 章节目录 下一章 推荐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