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来,所要纠正的“时文”,不仅仅是“西昆体”,同时还有石介等人所倡导的“太学体”。北宋“古文理念”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进程中,才逐渐建立和形成。待到苏轼一出,进一步地廓清了欧阳修等人的古文理念。北宋的“古文理念”发展到此时,就成了摒弃“文道”争议,提倡“以意为主”、“风行水上”、“语出天然”、“渐老渐熟,乃造平淡”的散文理念。
既然韩愈、柳宗元的书籍文本所附载着的古文观念,对主张北宋古文变革的文人士大夫有深刻影响,那么,韩、柳二人的古文观念究竟是怎样的?解开这个疑问,对于我们进一步分析北宋欧阳修等人所接受而确立的古文观念是什么,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葛兆光曾给唐代的“古文”下过一个定义。他说:“所谓‘古文’,是韩愈等人针对‘时文’即魏晋以来形成、至初唐仍旧流行的骈体文而提出的一个概念,指先秦两汉时单行散句、没有规定形式的文体。”(33)
从葛兆光这个“古文”定义,至少我看到以下几点:
(1)唐代韩愈等人提出的“古文”是针对唐代当时的“时文”(即魏晋以来形成并在唐代流行的骈体文)而提出的概念。也就是说,唐代的“古文”从内质和形式等各方面应该有别于北宋的“古文”。因为它们当下所面对的对象不同,即唐宋各自所针对的“时文”是不相同的。唐代韩愈所面对的是魏晋以来的骈体文,而北宋欧阳修等人所面对的则不是骈体那么简单。以西昆派宋文为例,虽然西昆贵骈尚丽,讲究辞采声韵,偏重文学的艺术与审美,追求语言的形态美、色彩美、声韵美,但他们的文章也强调文章的内容与功用,以气势为胜。这也就是说,西昆派所代表的“时文”并非一无是处。而宋代古文革新后来之所以有成就,也与欧阳修等人汲取了西昆派文章的优点和长处有一定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