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集等前人书籍文本中,吸收众家所长,达到最理想的“文道并重”的古文范式。(3)“简洁有法”、“平易”、“自然”、“生动”是古文的最佳创作效果。
第二节 北宋印本书籍与古文运动之关系
在我试图描述书籍印本对于文学的影响的同时,学术界与市场上已经萌生了许多宏大的研究计划。诸如文学史、文学发展史、文学研究史、文学思想史、学术史、思想史、批评史、接受史、理论史、文化史等等之类的论著书籍,或在酝酿草创,或已出版成书。与此同时,一些如文学理论、文学思想、文学潮流、文学美学、文学接受、古代文论等等术语名词又频频纠缠于人的脑际,让人颇有不胜其扰之感。然而,我所欣赏的,总是西方哲学家希尔贝克曾说的一句话。希尔贝克在回答“为什么要研究哲学”这个疑问时,说:“一个简单的回答,我们之所以研究哲学,是因为在我们随身携带的精神行装中,就已经包括了哲学——不管我们是不是已经知道了这一点——所以,我们最好还是对它多一些了解!”(59)
以我欣赏的反观令人困扰的,不禁对如今学界的流行感到十分困惑,心中不免时时有所疑问:“这些真是我们需要的东西吗?在我们的旅程中是否真的需要随身携带上这些精神的行装呢?”由此,在权衡该用怎样的词语描述北宋革新派古文家的古文思想时,对于北宋“古文”的界定,我一直在“古文思想”、“古文理论”、“古文理念”、“古文观念”四个名词之间徘徊,拿捏不定。如果以西方那套成为体系的文学理论来衡量中国古代的文学理论和思想,我以为是不恰切的。因为中西方根本属于两类文学理论系统,严格地说中国古代一直没有出现过类似西方的文学理论体系。因此,我姑且将本文所要探讨的北宋文人通过印本传播的古文思想称之为“古文理念”,而不称为“古文理论”。因为西方思维体系内所谈论的“理论”,决非我们从字面上理解的那么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