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不断涌现(如毕昇活字版)。自洵此文‘不击而自鸣’云云言之,已可感受到此种声势。洵所处之西蜀,信息不畅,尚且如此,全国可想。”(77)
从以上这些叙述之中,尽管苏轼文学信息的来源主要来自其父苏洵在外游学赴考时的所见所闻,然而我们仍可从中隐约感觉到传播文学主张的力量存在。从苏轼兄弟青少年时期接受外界文学影响的情况看,或许就在庆历新政期间,文学尚古的主张和古文书籍的印本就已经传播到了四川那个称作“眉山”的偏僻地方。又以欧阳修《书旧本韩文后》所云少时即见“旧蜀刻残本《昌黎先生文集》六卷”的情况分析,韩文在四川蜀地应该早有印本流布通行。待到石介、欧阳修等人所倡导的先进古文革新理念,通过各种渠道传入四川,并得到天才合理的接受,此地就很自然地萌生了像苏洵、苏轼、苏辙这样的北宋古文大家。
因为北宋时期仍属于纸张文本传播时代,而印刷术有普及、传播范围和速度等方面的特殊优势,使我们不得不将目光集中在北宋古文家相关古文印本的出版发行上边。据我所见的相关资料证实,北宋期间,欧阳修本人将古文印本作品自觉加以版印传播的事实,包括以下数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