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章节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下载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第153章完结

而去后,欧阳修在京城的处境并不是太好。王志坚《四六法海》(卷3)载:“庆历三年,公知谏院,论事切直,人视之如仇,帝独奖其敢言,遂知制诰。故事:必试而后命,帝知公,诏特除之。”至和元年,欧阳修所以能留到京城修唐书,皆是皇帝怜其老,又有宰臣刘沆请留之故。在当时政治旋涡中,仁宗皇帝对于欧阳修的任用采取了一个以退为进的办法。即通过委以欧阳修修史的闲职,最终达到逐步提拔的目的。这段时间,欧阳修真正有大影响的古文作品,应该就是庆历六年在滁州写就的《醉翁亭记》。

因为按照《欧阳修年谱》记载,欧阳修自称“醉翁”的时间是庆历六年(1046),那么这个关键时间就应该出现在庆历七年(1047),欧阳修成功写出《醉翁亭记》之后。离开滁州后,欧阳修开始官运亨通。庆历八年(1048)正月,转起居舍人,以知制诰知扬州;皇祐元年(1049)正月,移知颍州;皇祐二年(1050),改知应天府兼南京(今河南商丘)留守司事;皇祐五年(1053),欧公谋镂板《河南先生文集》。护母丧自颍归吉州。至和元年七月,仁宗皇帝先是以龙图阁直学士、吏部郎中欧阳修知同州。随后,又命其刊修《唐书》。至和二年六月,仁宗皇帝以翰林学士欧阳修为翰林侍读学士。嘉祐二年,又命欧阳修以翰林学士知贡举。

值得注意的现象是,欧阳修自庆历五年至滁州贬所,庆历六年写就《醉翁亭记》之后,其官职开始稳步上升。这是否与其优秀古文作品的传播和影响有一定关系呢?不得而知。然据史载,庆历八年,当欧阳修调离滁州时,当地人的确将其所撰《醉翁亭记》一文模勒上石,以期永传。朱熹《考欧阳文忠公事迹》一文,也记载道:“醉翁亭在琅琊山寺侧,记成刻石,远近争传,疲于模打。山僧云:寺库有毡,打碑用尽,至取僧堂卧毡给用。凡商贾来供施者,亦多求其本,僧问作何用,皆云所过关征,以赠监官,可以免税。”(81)此文通过水陆商旅传播开后,闻名而至滁州观览醉翁亭的大有人在。欧阳修在《醉翁并序》中记道:“余作醉翁于滁州,太常博士沈遵,好奇之士也,闻而往游焉。爱其山水,归而以琴写之,作《醉翁吟》三叠。”(82)

不想错过《北宋书籍刊刻与古文运动》更新?安装晋江文学城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可换源阅读!

放弃 立即下载
上一页 章节目录 下一章 推荐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