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下载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第158章完结

第三阶段,从元和元年六月十日至元和十五年正月十四日。?萝,拉¨小¢税~ +已¨发+布·蕞_歆?璋?踕/

元和元年(806)六月十日,韩愈奉诏暂代国子监博士。元和三年,韩愈在东都洛阳国子馆讲学。元和四年,朝廷任命韩愈为刑部都官员外郎,仍分司东都。元和八年春,韩愈作《进学解》,为当时宰相所重,上报朝廷旋乃任命为五品上的刑部比部郎中、史馆修撰。元和十一年,韩愈调任中书省中书舍人。元和十二年,韩愈随裴度平定淮西叛乱有功,升为刑部侍郎。

元和十四年,韩愈上《论佛骨表》极谏。宪宗怒,于元和十五年正月十四日下诏贬韩愈为潮州刺史。

第四阶段,从元和十五年九月至长庆四年十二月初二。

元和十五年九月,唐穆宗召韩愈返京任国子监祭酒。十月接到诏命,旋即带领家人回长安。十二月到达长安。长庆四年十二月初二,韩愈病卒于靖安里第,年五十七。宝历元年(825)三月廿九日,归葬于河阳。

按:我认为就韩愈名声与文章传播而言,其在京城和东都洛阳的影响及效果最佳。而以时间而言,成就韩愈文名的时间当以其在京师第二、三阶段时间为最佳。-墈?书`君¨ ?追?罪·歆,蟑*結-又,陈克明《韩愈年谱及诗文糸年》载,贞元14年韩愈写下《与冯宿论文书》(卷17)。陈克明说:“此书反映韩愈近来力图摆脱‘时文’即骈文写作,而从事‘古文’改革,但困难和阻力不少。”详见陈克明:《韩愈年谱及诗文系年》,巴蜀书社1999年版,第81页。

由上述表格所列,可以看出唐代韩愈古文作品(观念)的传播,从表层上看基本上是“点对点式”,“一点对一点或对两点、三点”,其直接传播并没有达到“点对面”的模式。书信自不必说了,一般来说韩愈的书信都是写给某一个人的,或又由此人转交给第三者阅览。至于作品,特别是韩愈拜谒、“行卷”的文章,最初也是针对皇帝或某位权臣,但是这些“行卷”的文章,有可能会在某些权臣之间或皇帝与权臣之间形成特定范围内的传阅。

如果以朋友书信这样的传播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必然要制约韩愈文学主张在更大范围内的扩散和传播。\j*i?a,n`g\l?i¨y`i*b¨a\.·c`o¨m¢因此,当时要形成大范围文学作品和主张的传播应另有其他方式。

首先,我认为不管采用什么传播模式,在“前印刷时代”的社会条件下,文章能进入京城是其大范围传播的关键。因为京城是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四方学者文人汇聚,文章在京城,或传抄或传播于人口,才有可能造成较大范围的传播影响,其效果就如同东汉蔡邕在太学门外立碑。我个人认为唯有此法,文章(及文学主张)才有可能找到最佳的传播渠道和手段,达到最佳的传播效果。

其次,要使文章真正进入京师,就要为文章在京师预先确定下一些最佳的传播起始点。在唐代社会,作为正经士人文章的最佳起始点,无非有如下几个:第一,科场应试及其行卷、纳卷;第二,出于仕途等目的,投献诗文于权臣或知名文人、名士。此外,还有一种较佳传播起始点,即自己成为有影响的人物后,其书信文章传播至某一人或几人,影响至京师上层以后再予以扩散传播。因为作为有影响的公众人物,其本身就成为媒体传播所关注的焦点,所以一旦名人有任何言语举动,势必要引起人们的关注。我以为,文章只有占据了以上这些“传播制高点”,其大范围的辐射传播才更为便捷有效。

如果某位文人的文章(文学主张)从以上三种起始点得以传播出去,其影响自然要比一般市井朋友往来书信、赠文的传播影响要大得多,范围也要广得多。我们以韩愈文学作品和主张的传播为例,其文章传播尤可视为唐代古文运动中书籍作品传播的典范。

韩愈生于唐代宗大历三年(768),卒于唐穆宗长庆四年(824)。据史载,韩愈出生两月,其母即逝世,未满三岁其父韩仲卿又卒于秘书郎任内。以后,韩愈依靠长兄韩会和嫂嫂郑氏扶养。大历九年(774)甲寅,韩会任起居舍人。韩愈七岁随兄嫂由洛阳移居长安,始读书习文。大历十二年(777),韩会贬韶州刺史,韩愈又随兄嫂南迁。大历十四年(779),其兄韩会去世。建中三年(7

不想错过《北宋书籍刊刻与古文运动》更新?安装晋江文学城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可换源阅读!

放弃 立即下载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页 推荐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