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与宋朝最终没有建立邦交,但是,也由于平清盛为日宋贸易扩大所做的努力,商人以及僧侣的往来日趋频繁,有不少日本僧侣入宋学禅后回国。~天^禧·小\说`惘* _首!发¢1191年(建久二年)回国的荣西,带来了临济宗,虽然临济宗成为日本禅宗的主流,但荣西有着密教僧侣的另一面,很难说他是纯粹的禅僧。1227年(安贞元年)回国后成为曹洞宗鼻祖的道元,带来了唯有舍弃一切、一心坐禅才能得以开悟的真正的禅宗精神。
道元严格的宗风,在一定程度上与力主排除诸行、专修念佛一行的净土宗,以及不承认除法华经以外成佛方法的日莲宗异曲同工,令人回味。另外,尽管他的教义有着浓厚的忠实实践中国禅道的移植思想的色彩,但他的主要著作《正法眼藏》是一部破例用和文写成的佛教理论书籍,也十分值得重视。因为他用和文表现抽象的哲学思辨,让人感到哲学思辨这件事并非与日本人展开的独立思考没有关系。在这一点上,法然、亲鸾、日莲也有很多用和文写就的著作,表明镰仓新佛教在思想表达上也实现了日本化。
道元也严厉排斥轻易与国家权力结合的行为,因此曹洞宗没有迅速壮大。!如^蚊,惘? !免`废/岳?独.但是,临济宗受到了贵族和武士的欢迎。北条时赖邀请宋僧兰溪道隆、北条时宗邀请元僧无学祖元分别在镰仓建立建长寺和圆觉寺,镰仓幕府的家臣中学禅的人也不断增加。
镰仓新佛教崇尚精神上的信仰,轻视建寺造佛等表面行为,因此没有对造型美术产生很大影响,尽管如此,还是诞生了以法然、亲鸾以及与净土宗一脉相承的时宗鼻祖一遍的传记为主题的画卷和禅僧肖像画的顶相。
新佛教之所以能让信仰不断深化,是因为它的出发点在于,通过对现实的冷峻观察,积极克服人类存在基础上的绝对矛盾。这种力图如实洞察现实的态度,也反映在造型美术的领域里。绘画方面,出现了以写生手法描绘人物个性的临摹肖像画;雕刻方面也创作出了诸如东大寺南大门的金刚力士雕像(图27)、兴福寺的无著和世亲雕像(图28)等写实性作品。这两种雕像均出自运庆之手,从金刚力士发达肌肉的表现上也能感受到作为新兴势力的武士的气概,无著和世亲则在不刻意造作的肖像雕刻中达到了写实的最高境界。这些东大寺、兴福寺的杰作,大多是在对因源平战乱而烧毁的物品进行修复的工程中创作出来的,作品用镰仓时代的理解还原天平雕刻的精神,传统的继承和时代的要求交织在一起,尤其引人注目。¨5′0′2_t¨x^t\.,c\o·m/
图27 东大寺南大门的金刚力士雕像(运庆、快庆作)
图28 兴福寺的无著雕像(辻本米三郎摄影)
主持修复东大寺工程的重源,从中国引入适用于用简单组合方式来建造大型建筑物的建筑样式—“天竺式”,建造了东大寺的南大门等,这一样式在被广泛运用之前就已经过时。相反,禅宗寺院的建筑样式,伴随禅宗的发展而广为流传,“唐式”这一新的建筑样式在日本得以生根(无论是“天竺式”还是“唐式”都是中国的建筑样式,不是用来区别印度式和中国式的名称)。没有色彩和装饰、房间不铺设地板便是唐式的特色,圆觉寺的舍利殿就是反映了镰仓时代唐式建筑风貌的建筑(图29)。
图29 圆觉寺的舍利殿
理论著作的出现
中江兆民曾说:“我日本,从古至今无哲学。”无论他说的是否正确,与文学、美术上的卓越才能相比,无法否认日本人缺乏堪与艺术成果媲美的理论性思辨成果。在这一点上,镰仓新佛教与中国和西方的哲学思想相比毫不逊色,是世界人类思想上最伟大产物中有着最高价值的精神遗产,在不擅长抽象思维的日本人的文化中,称得上是为数不多的理论成果。但是,这并非是只有在新佛教中才能看到的突变现象,我们必须了解,从那个时代起,在日本文化史的各领域中都出现了理论性思考的尝试。
首先是歌论。上一个时代,已经出现了谈论和歌的本质和技巧的带有理论性的著作,尤其是诸如藤原俊成的《古来风体抄》、同定家的《每月抄》《咏歌大概》等歌论著作的大量问世还是非常引人注目。它们在艺术理论上具有多大价值尚有疑问,但从中诞生了日本独特的美学原理—“幽玄”的概念,还是发挥了一定的历史作用。
其次是史论。直至古代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