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起的,主要表现为每日朝参正衙奏事的衰退、延英召对重要性的兴起,以及巡对、次对的制度安排。
延英殿及延英召对学界研究已多[66]。这里并不对其本身加以探讨,而是从本文特定角度,在总结前贤成果基础上加以论述。延英殿位于大明宫内朝正殿紫宸殿以西,修建于高宗龙朔年间[67],但皇帝与大臣的延英奏对成为经常性制度,是在肃宗、代宗以后[68]。相对于安史之乱前提倡的对仗奏,延英奏对的特点是什么呢?以大明宫为例,从空间上看,朔望朝参和每日朝参,是在被视为“正衙”的宣政殿,朝参对仗奏在此举行。仗下奏,须通过上门,向北“入”进入紫宸殿。而延英奏对,则是进入皇帝私人性更强的延英殿,在这里,没有繁文缛节,皇帝和大臣甚至可以促膝交谈[69]。从沟通范围、内容和效果来看,如果说对仗奏是“正衙奏事,则泛咨访于群臣”,那么延英奏对就是“便殿询谋,则独对扬于四辅”,它是皇帝与高级官员之间的小范围沟通。而且,“对御之时,只奉冕旒,旁无侍卫”,由于延英奏对的私密性相当突出,故能“献可替否,得曲尽于讨论;舍短从长,故无虞于漏泄”[70]。德宗贞元年间,有人回忆说“自乾元已来,群臣启事,皆诣延英,方得详尽”[71]。可见肃宗时期,延英奏对已被认为是官员与皇帝沟通的有效方式,这主要得益于君臣讨论比较从容、深入,内容详尽、保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