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下载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第22章完结

正因如此,我们才看到裴度对敬宗“两月已来,入开延英稍稀,或恐大段公事须禀睿谋者,有所拥滞”的批评[90]。-小¢说\C¨M~S? _首+发*文宗大和四年(830)十月,延英请对的方式又做了一些调整。“御史中丞宇文鼎奏:‘今月十三日,宰臣奉宣进止,自今已后欲对,并令前一日进状来者。伏以延英开日,群臣皆不前知,遇陛下坐时,如进状请对,或本司各有要事,便得奏闻。今遣应候对官前一日进状,以寻常公事,不假面论,只具于表章,足以陈露。傥临时有切务,文字不足尽言,则咫尺天听,无路闻达。更俟后坐,动踰数辰,处置之间,便有不及。以兹限约,恐失事机。窃以请对官状入之时,合在平旦,苟或居后,则乖敬恭,致令临事排比,时有失次。伏乞重赐宣示,俾其晓知。限以状入者,并在卯前,如在卯后,听不收览。自然人各遵奉,理将得中。’可之。”[91]调整的重点,是延英请对时,需提前进状,供皇帝判断是否召见,若是寻常公事,则不必面奏。同时,由于某些重要事务为突发事件,故宇文鼎建议将提前一天进状,改为当日早晨五点之前进状,便于皇帝利用延英召对处理紧迫事务。制度调整,正是为了适应开延英无一定之规的现实。

第二,在延英殿见不见大臣由皇帝决定,与谁见的主动权往往也是由皇帝掌握的。宪宗元和元年,左拾遗元稹有感于谏官“大不得备召见,次不得参时政,排行就列,累累而已”的情况,加之“近年已来,正衙不奏事,庶官罢巡对”的问题,上《论谏职表》,文末称“伏愿陛下许臣于延英候对,召臣一见。\墈?书/屋*晓¢说_蛧~ ^勉.肺?悦^读`……谨诣东上门奉表以闻”[92]。元稹诣东上门奉表,希望皇帝允许他于延英候对。这就是“请对”,即唐代所谓“诣阁请对”[93]。“请对”后是否得以召见,则取决于皇帝。对宰相来说,虽然皇帝曾强调“有事即诣延英请对,勿拘常制”[94],但见与不见,还是只能由皇帝决定。李德裕《献替记》:宰相李德裕会昌元年三月“二十五日早入中书,崔相珙续至,崔郸次至,陈相最后至,已巳时矣。余令三相会食,自归厅写状,请开延英赐对。进状后更无报答,至午又自写第二状封进,兼请得枢密使至中书问有此事无。……至申时,报开延英”[95]。宰相李德裕写状请开延英赐对,皇帝一时没有理会,他能做的也只是“第二状封进”,再次申请。

对一般大臣来说,更是如此。元和年间,太府卿王遂“为西北供军使,言营田非便,与〔户部侍郎、判度支,兼京北五城营田使潘〕孟阳会议相非,各求请对。`r¨c!y·x`s\.?c/o?m?上怒,俱不见”[96]。文宗大和五年(831)三月,宦官构陷宰相宋申锡,狱成。“左常侍崔玄亮,给事中李固言,谏议大夫王质,补阙卢钧、舒元褒、蒋係、裴休、韦温等复请对于延英,乞以狱事付外覆按。上曰:‘吾已与大臣议之矣。’屡遣之出,不退。玄亮叩头流涕曰:‘杀一匹夫犹不可不重慎,况宰相乎!’上意稍解,曰:‘当更与宰相议之。’乃复召宰相入。”[97]这一回,文宗最终没有见延英请对的崔玄亮等人,而是“召宰相入”。唐末僖宗时,“左拾遗孟昭图请对,不召”,他上疏批评僖宗:“陛下惟与〔田〕令孜闭城自守,不召宰相,不谋群臣,欲入不得,求对不许。”[98]以上可见,大臣延英请对后,是否召见,由皇帝决定。

第三,延英召对的具体形式也由皇帝安排。一般而言,延英召对时,当朝几位宰相共同参加。但也常见皇帝召宰相独对的情况。德宗贞元三年八月,“上开延英殿独召〔中书侍郎、平章事李〕泌”[99]。元和十二年,宪宗与宰相商量讨伐淮西吴元济之事,宰相李逢吉、崔群、王涯等三人皆主张罢兵,门下侍郎平章事裴度主战,并愿亲自督战。第二天“延英重议,逢吉等出,独留度,谓之曰:‘卿必能为朕行乎?&rs

不想错过《唐宋历史评论.第三辑》更新?安装晋江文学城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可换源阅读!

放弃 立即下载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页 推荐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