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琴丽所总结的,“是在战争的前沿阵地,以它国所属之州命名设置的巡检”,“无疑是为了战争之需要而设”。[19]需要补充的是,这类巡检,多为行营下属单位,在战争结束、行营解散之后,一般也会随之结束。
综上所述,可以初步断言,五代巡检系衔中的行政区域所起的作用,主要是标明巡辖范围,而非巡检与行政机构之间的隶属关系。相反,五代巡检的特点,正是独立于包括节度使在内的地方军政体系之外。五代巡检之中,像孙方简那样的地方豪强是少数,多数巡检来自中央,“多为帝王腹心的亲信人物”,身份包括皇子、贵戚、高级将领等等。[20]其中,有两类人值得特别注意。一类是赋闲在京的前任刺史等,比如前引“许州巡检、前申州刺史马铎”。一类是“内职”,其下层为“使臣”,包括供奉官、殿直等;上层为“诸使”,比如六宅使、门使、宣徽使。“内职”是“皇帝身边的一个特殊集团,既为亲近之宿卫,充宫廷之杂役,又得因皇帝亲信的缘由参与国家军政事务的管理”,[21]时人称之为“陛下家臣”。[22]“使臣”充巡检,比如后晋天福八年十二月乙巳,“遣供奉官、殿直二十六人自河阴至海口,分擘地分巡检,以青州节度使杨光远谋叛故也”。[23]“诸使”充巡检,比如后周广顺三年,延州节度使高允权卒,其子绍基匿丧,延州内乱,“后朝廷令六宅使张仁谦往巡检,绍基乃发丧以闻”。[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