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类人皆非现任军官,一旦受命巡检,则为统兵之官。¨搜.餿′暁^税′罔^ +更¨歆?罪¨快?他们与所统之兵的统属关系依靠皇帝的命令生成,任务结束,这种统属关系也随之终结。质言之,巡检是中央派出的统兵官。其行使职务的方式是经常性地四出巡查,以期用较少的兵力实现对较大地理范围内局势的掌控。这种统兵形式具有机动灵活、安全可靠的特点,因此被五代统治者广泛应用。在边境设置游奕巡检使,巡边备战,是五代各国及契丹的通常做法。在最大规模的军事行动单位——行营之中,常有巡检使或者招安巡检使,是行营主帅——都部署之下相对独立的统兵官,带“招安”名目者,兼有攻城略地与稳定占领区的双重功能。藩镇出现叛乱迹象,中央会在临近地区派驻巡检监控局势,以备事变。而首都的安全维护与地方“盗贼”的逐捕,也常有巡检参与。[25]
二 从三家共管到双轨并立:变化中的地方维安体系与“巡检使臣”
低级内职供奉官、殿直等,[26]“奉朝请,侍廷中,谓之使臣”,[27]地位亲而不尊,常受命出使,是五代帝王伸张皇权的工具之一。,x.i^a,n¢y¢u?b+o¢o·k+.·c\o?m·“使臣”受皇帝的差遣统兵出外担任巡检,称为“巡检使臣”。后周时,巡检使臣已遍布全境,成为地方军政体系之外的重要存在。显德元年(954)三月辛巳,世宗颁布《即位大赦文》,关于内地治安,则称“诸处有草寇团集,仰所在州府及巡简(检)使臣晓谕恩赦,招唤各令归农”;关于边境安全,则称“应沿边州府接近西川、河南、契丹、河东界处,仰所在州府及巡简(检)使臣钤辖兵士及边上人户,不得侵扰外界,及虏掠人畜,务要静守疆埸,勿令骚动”。[28]可见,“巡检使臣”与“所在州府”是后周政府赖以维护地方治安、加强边境安全的两种重要力量。
在五代的地方治安管理领域,除“巡检使臣”与“所在州府”之外,还有一种力量是实际存在而被周世宗《即位大赦文》模糊处理了的,这就是藩镇。按唐制,维护地方治安是地方政府的责任。唐的州、县两级都设有专司捕盗的官职,州有司法参军,掌“督捕盗贼”,[29]县有县尉,“主盗贼,案察奸宄”。?g`o?u\g!o¨u/k.a·n?s¨h?u~.`c_o?m^[30]至五代,藩镇抛开地方行政系统,另起炉灶,用自己的亲信家臣把持地方。司法参军职司久旷,“诸州皆有马步狱,以牙校充马步都虞候,掌刑法,谓之马步院”。[31]县尉之职“久废,而盗贼斗兢则属镇将”,[32]镇将“皆 〔节度使〕自补亲随,与县令抗礼,公事专达于州”。[33]后周广顺三年(953)七月丁酉,有敕书云:“赋税婚田,比来州县之职;盗贼烟火,元系巡镇之司。各有区分,不相逾越。或侵职分,是紊规绳……京兆、凤翔府,同、华、邠、延、鄜、耀等州所管州县军镇,顷因唐末藩镇殊风,久历岁时,未能厘革,政途不一,何以教民?其婚田争讼、赋税丁徭,合是令佐之职。其擒奸捕盗、庇护部民,合是军镇警察之职。今后各守职分,专切提撕。如所职疏遣,各行按责。其州府不得差监征军将下县。”[34]毋庸置疑,这则敕书的核心意图是强调藩镇不得干预县政,但同时也无奈地承认了藩镇所委镇将管理“盗贼烟火”“擒奸捕盗、庇护部民”的权力,从而在实际上否定了上述地区县级政府按传统所拥有的地方治安管理权。
局部的让步并不意味着后周中央甘心将地方治安的管理权拱手交给藩镇,派驻巡检使臣就是一个明证。只是,巡检使臣的功效似乎并不尽如人意。显德元年,有两位巡检使臣遭遇极刑。九月“辛丑,斩宋州巡检、供奉官副都知竹奉璘于宁陵县”,“以其先奉命在彼巡检,有群盗掠其客船而不能登时擒杀故也”。[35]十月己未,“杖死供奉官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