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宗庆历四年与嘉祐三年,曾经有两次按照路、州的层级关系清理巡检职位员额的行动。-微,趣+暁.说, ?首+发.那么,这两次调整有没有改变巡检的分布状态呢?庆历四年的调整原则有两点:第一,“逐路留都巡检两员,(余)改为提举捉贼”;[55]第二,“逐州留巡检一员,专管本州界内巡警,于要害处安置廨宇”。[56]调整之前,福建路共有“同巡检五员,都巡检二员”,调整之后,驻扎在泉州惠安的漳(州)、泉(州)、福(州)、兴(化军)都巡检被保留下来,成为两名路分都巡检之一,“后分置(福州)永福县辜岭”,依地名,通称辜岭都巡检,巡辖范围覆盖福州和兴化军,又称福州兴化都巡检。[57]驻扎在福州侯官县甘蔗洲的原漳、泉、福、兴同巡检,改为福州管界同巡检,管福州全境的十二个县,“水陆巡捕”。[58]嘉祐三年,又出现了一次类似的调整,“诏诸路每一州军巡检有至三五员者,又三两州至八九州有都同巡检或驻泊捉贼,员数过多,非唯军马势分,兼遇惊劫,罕能获贼……其一州军止留巡检一员,数州留都同巡检一员。,小!说-宅` -勉/沸′越\渎^其沿边、沿海及河、汴、江、潮险僻之地,旧有巡检处,并留之”。[59]这两次调整确实有将巡检设置“均匀”化的倾向,特别是庆历四年的“逐州留巡检一员,专管本州界内巡警”,与嘉祐三年“其一州军止留巡检一人”。但是,调整所针对的是有多员巡检设置的州军,并不等于在全国范围内每州均设巡检一员,更不等于将巡检设置“均匀”化。值得一提的是,嘉祐三年之后,巡检的增置仍然主要遵循“应激反应”原则,并不刻意追求“均匀”。比如,元丰二年,应湖北路都钤辖司的请求,于辰州溆浦县置龙潭堡,“差戍兵及土丁各五十人,巡检使臣一员”。[60]此外,庆历四年的调整很可能是庆历三年职田改革的次生结果。庆历三年十一月规定了地方官员的职田标准,诸路都同巡检、提举捉贼为一等;州的巡捉私茶盐贼盗、驻泊捉贼为一等;巡辖马递铺为一等。在明确了职位的待遇等级之后,极有可能对原本随意性较大的巡检员额进行调整。[61]
北宋后期至南宋,巡检网络的密度增大,单个巡检的巡区范围缩小,但其分布仍然是“不均匀”的。·0`0`小¢税-旺. \首-发?北宋后期,一县境内有两员巡检的情况已经出现,比如元丰二年以后,福州的闽、长溪两县境内分别驻有两员巡检。[62]至南宋,更出现了“今剧县巡检至四五人,小县亦一二人”[63]的状况。在县以下的新兴商业中心——“民聚不成县而有税课者”的镇[64]增置巡检,成为应对治安问题的常用策略。比较典型的例子,比如庆元府“奉化县管下地名战埼、袁村,皆濒大海,商舶往来,聚而成市。十余年来,日益繁盛。邑人比之临安,谓‘小江下’”。其地“去县五六十里,南隔山岭”,远离行政中心。而“海滨习俗素捍。富者开团出船,藏纳亡赖,强招客贩;贫者夺攘斗殴,雄霸一方,动致杀伤”,存在较大的治安隐患。嘉定七年(1214),当地设置鲒埼寨巡检。[65]然而,密度增大、巡区缩小的巡检网络仍然是“不均匀”的——并非所有县份都有巡检设置。元丰二年,在福州的十二个县当中,就有罗源、宁德、怀安、长乐、闽清五县没有巡检驻扎。南宋孝宗时,徽州六县,共设有五个巡检寨,其中四个在歙县境内。[66]一直到南宋后期,严州的寿昌县境内始终没有设置巡检,寿昌县境乡村的维安工作则由驻扎在淳安县港口寨的“淳安、遂安、寿昌三县巡检”负责。[67]
“不均匀”才是巡检分布的应有状态。巡检专司维安捕盗,而“盗贼”等治安破坏性因素的分布在时间和空间上都不可能是均匀的,因此,巡检的分布不可能也不应当“均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