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今本《历代名画记》卷三“记两京外州寺观画壁”载上都“西禅寺:裴孝源云,有孙尚子画”。?微~趣~暁.说- +追′醉*欣`蟑?节?据日人冈村繁考订,此处自禅定寺至延兴寺诸条(包括本条)皆后人以《贞观公私画史》羼入,非张彦远原文;“西禅寺”,《画史》原本作“隋西禅寺”。冈村繁认为:隋西禅寺“不知与唐的哪个寺院相对应”。[31]即在唐代,长安已无以西禅为名的寺院。正因为如此,尹占华校注王建此诗,即认为:“‘西禅寺’当为‘栖禅寺’之讹,脱‘木’边。宋敏求《长安志》卷一五:‘逍遥栖禅寺在(鄠)县东南三十里,后秦弘始三年置。’”[32]按:鄠县虽是京兆府属县,然“东北至府六十五里”[33],已是长安远郊。王建既然在鄠县登阁,为何却引六十多里外月灯阁来类比呢?
元骆天骧《类编长安志》卷八《数目故事》“三小川”条:“近京城胜游之处,一曰御宿川,在长安南四十里上林苑……二曰樊川,在长安南二十五里……三曰川,在长安东南三十里,《地理志》:‘川,即浐川也。′r`a?x~s_w_.¢c!o-m,’有南亭、北亭、龙首渠堰、月登阁、鸣犊镇。”[34]可知月灯阁确在浐川,是近京城三大胜游处之一。只是由于《类编长安志》《四库全书》未收,其点校本又只将目录所列大小条目编为索引,月灯阁的“灯”字又书作“登”,以致无论利用电子检索,还是使用纸本索引,都未能方便地检到罢了。
大中末襄州元宵的“山灯”
段成式《观山灯献徐尚书三首并序》:
尚书东苑公镇襄之三年,四维具举,而仍岁谷熟。及上元日,百姓请事山灯,以报穰祈祉也。时从事及上客从公登城南楼观之。初烁空焮谷,漫若朝炬,忽惊狂烧巻风,扑缘一峰。如尘烘斾色,如波残鲸鬛,如霞驳,如珊瑚露,如丹蛇蚑离,如朱草藂藂,如芝之曲,如莲之擎。布字而疾抵电书,写塔而争同蜃构。亦天下一绝也。成式辞多嗤累,学未该悉,策山灯事,唯记陈后主《宴光璧殿遥咏山灯》诗云:‘杂桂还如月,依柳更疑星。/k·s′j?x-s!w·.^c!o/m?’辄成三首,以纪壮观:
风杪影凌乱,露轻光陆离。如霞散仙掌,似烧上峨嵋。道树千花发,扶桑九日移。因山成众像,不复藉蟠螭。
涌出多宝塔,徃来飞锡僧。分明三五月,传照百千灯。驯狖移髙柱,庆云遮半层。夜深寒焰白,犹自缀金绳。
磊落风初定,轻明云乍妨。疏中揺月彩,繁处杂星芒。火树枝柯密,烛龙鳞甲张。穷愁读书者,应得假余光。
见宋蒲积中《古今岁时杂咏》卷七,其下接载温庭皓、韦蟾奉和之作各三首。
“山灯”,元宵节夜扎制成山形的彩灯,至宋,亦称鳌山。襄阳一带有事山灯的传统习俗。《大唐传载》载,早在贞元、元和之际,“于为襄州,点山灯一上油二千石”。
诗序极力渲染山灯自开始闪烁以致漫山遍谷直抵峰顶的神速,又连用八个“如”字,比喻灯光色彩和形象的新奇古怪,变化万千。而顷刻之间组写或组画而成的文字和宝塔形状,更是这场灯会的绝妙亮点。诗和两人的奉和,又以各种手法,从各个角度,对山灯做了更具艺术性的描绘。
诗序提到的陈后主《宴光璧殿咏遥山灯》诗,亦载同书同卷,如下:“照耀浮辉明,飘摇落烬轻。枝多含树影,烟上带玲生。杂桂还如月,依柳更疑星。园中鹤采丽,池上凫飞惊。”两相比较,则襄州这次山灯,显然规模更为宏大,而段成式等对山灯的抒写,显然也远较陈后主来得瑰丽且气魄雄伟。
“尚书东苑公”,徐商也。徐商是带着户部尚书这一检校官为山南东道节度使,镇襄州的,故被称为“尚书”。新旧《唐书》本传都载他曾被封为“东莞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