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章节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下载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第91章完结

即告诫:“古代某些数字是算不清楚的,如粮食平均亩产量之类。”本人自来是个不大听话的学生,依然故我不回头,硬着头皮往下算。而今回顾这桩往事,有些体验和感悟,率尔写在下面,对青年学子或不无可参考之处。

我步入研习宋史之门,是在20世纪60年代之初。当时众口一词:宋代“积贫积弱”。但我一接触基本史籍,宋代“弱而不贫”之感油然而生。宋人往往炫耀:本朝“生齿增息”“户口繁多”“田野日辟”。诸如此类,举不胜举。然而要证实宋代果真“弱而不贫”,仅仅列举这类略带夸张的片言只语,难以令人信服。即使采用当时通行的举例论证法,说服力也不强。与试举例以说明之相比,数据论证法无疑更科学、更简明、更有力。于是,我患上“数字饥渴”症。

正当痛感举例论证法局限性不小,试图让数据说话,又不知如何入手之时,前辈学者汪篯先生仿佛深知我等之心,当即现身说法,率先垂范。汪先生治学有一大特色:“非常注意各个(历史)阶段中的数量关系,经常进行各种统计和计算。”[2]1962年,数月之内,汪先生在《光明日报·史学》接连发表《隋代户数的增长》《唐代实际耕地面积》等四篇“隋唐史札记”[3]。当年,这四篇札记影响力大、波及面广,被称为在历史学界产生轰动效应,并不为过。包括我在内的不少学子和学者,跟着汪先生算了起来。只因“文革”赓即爆发,这些统计、计算结果到70年代、80年代之交才陆续公布于世。

我从60年代初开始算,一直算到70年代末。在吸取前辈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统计、计算出四组数据。(一)北宋耕地面积扩大:唐代800万顷~850万顷[4],北宋1460万余顷[5],北宋比唐代至少增加600万顷即6亿亩。(二)北宋粮食平均亩产量提高:北宋“大约中岁亩收一石”。[6]汉、唐两代也大体如此,但因宋量大于唐量,更大于汉量,北宋粮食亩产比唐代增长25%,比汉代增长近一倍。(三)北宋年粮食总产量增加:汉代约320亿斤[7],唐代约595亿斤,北宋约1284亿斤。北宋比唐代翻了一番还多,比汉代增长三倍有余。(四)北宋人口增多:汉代、唐代均不过6000万人,北宋在历史上首次突破1亿人大关。“人多好种田”,人口的增长意味着劳动人手的增加。依据这些数字,进而得出结论:北宋超越汉、唐两代,在我国历史上产生了一次经济腾飞,足以同汉朝、唐朝前后相辉映,相互争妍丽。对于这些数字,本人并不十分自信,因而在文稿中特意加上一句话:“从绝对意义上讲,这些数字并不一定可靠,只是些近似值,但就相对意义而言,它们所展示的趋势是确实可信的。”[8]谁知这些数字公布不久,某些学者竟一再引用。如金观涛、刘青峰试图证明“我国农业生产水平之高,在古代世界是惊人的”,便以此为主要例证之一,并据此进一步推算出人均占有粮食量,唐代近1000斤,宋代近1300斤[9]。实不相瞒,本人当时不免沾沾自喜,因而信心倍增。从此连年在课堂上反复予以讲述,心里美滋滋,有些得意感:别人讲北宋农业生产的发展,总是举例,什么占城稻的推广以及踏犁、秧马、龙骨车等等,而我用几个简要的数字就说服学生,驳倒宋代“积贫积弱”论。若干年后,反躬自省,才发现上述四组数据,除第四组系学界通常说法而外,其他三组均不可信。2008年,在将《北宋租佃关系的发展及其影响》一文收入《两宋史散论》[10]时,我索性把这些数据统统删掉。

不想错过《唐宋历史评论.第三辑》更新?安装晋江文学城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可换源阅读!

放弃 立即下载
上一页 章节目录 下一章 推荐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