敕牒作为体制过渡阶段具有双重性的政务文书,一方面它是中书门下指挥政务的文书,另一方面它又是王言的一种,尽管是最末位的一种。,叁~叶\屋+ ~唔+错*内,容′对敕牒的研究对于理解唐代中枢体制的转型就具有重要意义。王孙盈政在学界已有相关研究的基础上,补充了一些以往论著中较少涉及或未曾涉及的敕牒史料,论证中书门下奉敕而牒之敕,包括敕旨、发日敕、制书、论事敕书和手诏等皇帝的各种命令文书,此外还有单独发布皇帝命令的敕牒。此文有两点值得重视,一是指出中书门下体制下越来越多的皇帝命令是敕、牒并行,即针对同一件政务,中书门下发布敕牒的同时,还有一道制敕文书下发。二是不仅敕牒的颁行不经过尚书省(按:其实也不经过中书、门下两省,不走三省出令程序),与敕牒同时颁行的制敕文书(主要是敕旨),在行下时也不经过尚书都省的受付程序[47]。这两个现象对于理解中书门下体制下的政务裁决机制非常重要,说明中书门下体制成立后,尚书省丧失了政务运行主体地位和绝大部分的政务裁决权,尚书都省在制敕文书行下过程中的作用自然逐渐失去,以之为核心的勾检体系趋于瓦解。+x\d·w¨x.t^x,t¨.`c?o-m,
从制度的变化趋势看,对于同一事务的处理敕、牒并用,是唐宋之际日渐常行的机制[48]。这种情形在唐代虽不多见,但亦并非无迹可寻。如王孙盈政引用《不空表制集》卷一所载乾元元年(758)《制许搜访梵夹祠部告牒一首》和《请搜检天下梵夹修葺翻译制书一首》,说明此为针对同一事务同时发布的敕旨和敕牒。所谓祠部告牒,实际上是尚书礼部的祠部司转发的一份敕旨,敕旨需要经过三省出令程序。而所谓制书,实则为中书门下的敕牒。文集中标题的不准确,当是编集者误解导致。为了便于理解唐代敕、牒并行的情形,兹转引如下。
《制许搜访梵夹祠部告牒一首》:
中京慈恩等寺及东京圣善、长寿寺,并诸州县舍寺村坊,有旧大遍觉、义净、善无畏、流支、宝胜等三藏所将梵夹。
右。大兴善寺三藏沙门不空奏:前件梵夹等。承前三藏多有未翻。年月已深,索多断。湮沈零落,实可哀伤。若不修补,恐违圣教。近奉恩命,许令翻译。事资探讨,证会微言。望许所在捡阅收访,其中有破坏缺漏,随事补葺。¨2,芭.墈?书/旺. -首^发?有堪弘阐助国扬化者,续译奏闻。福资圣躬,最为殊胜。天恩允许,请宣付所司。
敕旨:依奏。
乾元元年三月十二日
特进行中书令集贤院大学士知院事监修国史上柱国赵国公臣崔圆宣
中书侍郎阙
中大夫中书舍人兼尚书右丞集贤院学士副知院事上柱国赐紫金鱼袋徐浩奉行
奉 敕员(旨)如右,牒到奉行。
乾元元年三月十五日
特进行侍中弘文馆大学士知太清宫事监修国史上柱国韩国公晋卿
黄门侍郎阙
银青光禄大夫行给事中上柱国缙云县开国男峄
尚书祠部 大兴善寺三藏沙门不空
牒奉 敕如右。牒至准 敕。故牒。
乾元元年三月十七日 令史门贵牒
主事唐国兴
员外郎韦少游
《请搜捡天下梵夹修葺翻译 制书一首》:
中京慈恩、荐福等寺及东京圣善、长寿、福光等寺,并诸州县舍寺村坊,有旧大遍觉、义净、善无畏、流支、宝胜等三藏所将梵夹。
右。大兴善寺三藏沙门不空奏:前件梵夹等,承前三藏多有未翻。年月已深,索多断。湮沈零落,实可哀伤。若不修补,恐违圣教。近奉恩命,许令翻译。事资探讨,证会微言。望许所在捡阅收访。其中有破坏缺漏,随事补葺。有堪弘阐助国扬化者,续译奏闻。福资圣躬,最为殊胜。天恩允许,请宣付所司。
中书门下 牒大兴善寺三藏不空
牒奉 敕宜依。请牒至准 敕。故牒
乾元元年三月十二日
特进行中书令崔圆
特进行侍中苗晋卿
司空兵部尚书同平章事李(使)
司徒尚书左仆射同平章事顺(使)
无论是皇帝“敕旨:依奏”的敕旨还是中书门下“奉敕宜依”的敕牒,其形成的前提都是宰相的裁决,出令机制并不能完全反映裁决机制。两件王言签署日期一致,都是“乾元元年三月十二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