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藩镇与中央的关系,藩镇内部的权力构造。前者多为中国学者所关注,后者多为日本学者所关注(第5~14页)。作者本人的计划,则要打通和兼顾这两方面。当然,一般著述绪论多先介绍学术史,再概述全书结构。所以,作者若能换个顺序,在学术史基础上,就该书所要论述的内容进行介绍,应该会更引人入胜。
其次,作者分四章,分别讨论了河南、关中、河北、江淮四个大区域之中,随着安史之乱的爆发而产生的种种动向,特别是各藩镇创设和撤销,藩镇辖区分割与合并,藩镇军力来源多样化,以及藩镇节帅和将领乃至基层军士的各种心态变化。
第一章“河南:对峙开始的地方”。正所谓“渔阳颦鼓动地来”[6],安史之乱爆发于幽州一地,逐渐波及整个北方。但作者显然并不是专门研究安史之乱,故而将目光首先聚焦于安史之乱战场所在地,特别是闻名遐迩的睢阳保卫战之发生地——河南道。并由睢阳之战的惨烈情况,揭示其背后存在的唐廷与地方军事力量之间的纵横捭阖之势。当然,睢阳之战也只是一个开篇,本章重要内容包含三点:一是通过梳理唐廷先后任命的李光弼(708~764)、王缙(700~781)和裴冕(703~770)三任“河南副元帅”(第43~55页),以及历任河南节度使(第32页),揭示了安禄山叛乱的前车之鉴,导致功高震主的平叛将领在此后的不再受信任,以及逃亡蜀地的唐玄宗(685~762,712~756年在位)和称帝灵武的唐肃宗(711~762,756~762年在位)之间的人事矛盾;二是通过梳理河南节度、永平军这两个最终一步步被切割的藩镇之兴衰,揭示了安史之乱后已经形成割据之势的河朔和淮西藩镇,对河南道藩镇格局的逐渐定型所产生的重大影响(第57~74页);三是对平卢系藩镇的再次探讨,特别是平卢军被一分为三,是元和(806~820)中兴的一件大事,故而得到历代学者的充分关注,但作者这里更想要强调的是在早期藩镇分合基础上逐渐出现的新型藩镇,经过平卢系将领的不断消亡,而慢慢走上“骄兵”主导政治的道路(第104~11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