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五组词分别划专名线,[19]即点校者大概认为这五组词分别代表五个藩镇或五个节度使。事实上,这里首先不必在《资治通鉴》原文断作五组,而是除了“平卢”之外,其余“淄青兖郓登莱齐”可分别划专名线,即表示“淄、青、兖、郓、登、莱、齐”等州;其次,李希烈所兼其实就一个藩镇节度使,也就是俗称的平卢淄青节度使,而其下辖有淄、青等州。第二点想要说明的是,在作者所讨论的时代范围内,藩镇体制尚未完全定型,无论是藩镇地域范围,还是藩镇名,都处在变化之中。藩镇名基本是随着藩镇地域的变化而变化,藩镇地域的变化,则取决于唐廷对安史之乱以及此后其他乱事的应对策略。因作者重在对应对策略的考察,即如何在面临危机时重构权力格局,故虽然对随之而来的藩镇地域之演变多有讨论,但对更进一步产生影响的藩镇名的演变,颇有遗漏。其实,藩镇名的演变,在安史之乱期间,一切都是出于平叛策略,故当时所命节度使多以地域名来命名,并取该地域中的治所州和其他重要的州作为这一新设藩镇的简称或俗称。而当各种乱事平定之后,随着各个藩镇辖地的渐渐固定,另外出于对跋扈藩镇的羁縻作用,和对顺命藩镇的激励作用,会赏赐各种赋予美好意涵的军号,作为该藩镇的正式美称,并固定下来。比如“昭义”,即表昭示忠义;“宣武”,即表宣扬武功等。作者谈到河南藩镇格局在唐德宗贞元四年(788)前后全部完成之时,也集中描述了新设置的河南藩镇如义成(785)、武宁(805)、忠武(804)、彰义(798)等军号之赐予(第98~99页)。总而言之,通过对藩镇名和节度使名的考察,我们可以得到藩镇从临时到固定的一个发展过程,从而在名号问题上确立了整个藩镇时代的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