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线的政治史有待反思(前言第1页)。这种反思落实在具体研究中即是对元祐党争的重新讨论。如对苏轼、程颐的争议,指出其非蜀洛党之核心。对车盖亭诗案的分析,作者重点区别高氏与其他臣僚的出发点不同,高氏在维护自身权威,而刘安世等则意在借机打击元祐臣僚中的温和派,故而因诗案被黜的官员中多数系温和派。
第六,体察人物心理入微。作者对司马光的政治主张的分析,说明了其政治主张在不同时期、不同皇帝在位时期的微妙变化,令人印象深刻。对司马光本人的政治思想的把握也较为准确。在分析元祐初政治布局时,对垂帘的高氏心理做了细致分析。特别是对哲宗的分析,突出了这位幼年即被大臣规训的皇帝,对元祐臣僚的复杂心理;通过对曾布记载的研究,又展现出在亲近臣僚面前,这位皇帝丰富的情感。作者对历史人物的情感体会,结合相关的政治活动,使相关分析入情入理。
第七,观点鲜明。作者在各章叙述前,均明确提出观点,并围绕主题展开分析,结论部分则回应本章主题,重申观点。对于本书结论,读者见仁见智,但作者的观点一目了然。明确提出观点,并围绕观点展开,是本书的一个突出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