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下载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第143章完结

最后是本书的结论。+E¨Z-暁.说+蛧/ -追?罪-薪′彰+劫*作者认为哲宗亲政、徽宗朝政治实践是神宗以来政治理想的异化,之所以发生异化,原因在于追求理想政治秩序在北宋晚期已经成为一种“意识形态”,但是实践却不能给这种政治理想以实现途径。各种“党争”正是这种异化的副产品。因此“将新旧党争相关问题作为北宋后期政治史的主要线索,是没有抓住问题的关键”(第280页)。对于与士大夫政治紧密联系的皇权,作者认为讨论皇权强弱的趋势,无论是在权力的技术层面还是观念层面,都难以成立,应当“超越权力大小测定的思路,深入到皇帝权力组成性质资源运用方式”(第282页)。

本书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在多个方面对北宋晚期政治史研究有重要推进,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制度分析与政治形势分析结合,对北宋晚期政治体制研究颇多新见。作者对中枢机构,特别是宰执的分析,在充分考虑特定时期的政治趋向的前提下,注重不同宰执在整个中枢权力结构的位置,如对垂帘体制下文彦博任“平章军国重事”,徽宗朝蔡京以“公相”总治三省事,从其视事频率入手,分析其“名位”与“职分”的错位,深化了对不同时期中枢权力的认识,进而达到对不同时期中枢权力结构更为准确的把握。-躌?4¨看¨书\ /免+废`跃′黩*对元祐三省聚议、宣和枢密使院长贰,也从官员构成、任职时间、签署文书等角度梳理其权力重心所在。对徽宗朝应奉的研究,厘清了不同时期应奉从地方至中央的层级,及其与监司等机构的关系,重在体现其作为一个新的财赋系统的形成过程,这一过程与徽宗各种营建的关联。这些都体现出作者强调的“制度变化必须结合政治形势的变化理解”(第159页)的研究方法,人的活动与制度架构的结合,可以看作“活的制度史”研究的典范。这些新见无疑会推动中枢体制、赋税制度等政治体制研究。^兰~兰`文`茓! *首\发¨

第二,“政治文化”作为研究框架表现出很强的解释力。政治文化在本书中既表现为原则,也表现为实践,将政治理念与相应实践并行观察,在对历史现象的分析中优点明显。政治文化分析框架的意义在于,以更包容的视角考察看似矛盾的政治原则和实践。如苏轼、程颐在元祐时所遭遇的质疑,单纯从元祐士大夫政治倾向颇难解释,但是如作者所分析的,在反思王安石变法的政治文化下,苏轼、程颐两人与王安石个人特征的部分重合,引发不同立场的臣僚疑虑,进而引发对两人担任要职的反对,这一结论是成立的。作者在消解元祐初党争界限的同时,将这种安排与司马光的政治构想关联起来,指出司马光言论多元与臣僚选择的关系。对于徽宗朝“丰亨豫大”与各种营建,从政治理想、政治取向等政治文化不同层面分析,摆脱了对徽宗朝各种措施的简单否定。对于北宋晚期总体的政治走向,作者从政治文化层面分析,指出其被“意识形态化”后带来的是政治原则与政治实践的异化这一整体认识。

第三,扩展北宋晚期政治史研究范围。该书研究不但涉及传统政治体制研究的较多面向,包括中枢制度、公文制度等,还延及其他方面。主要表现在徽宗朝政治体制文化研究方面。如对应奉的研究,不简单归为徽宗为个人享受而敛财;对徽宗的各种营建,从徽宗呈现圣治的政治层面进行分析;对于徽宗苑囿兴建与蓄养白鹤、鹿等,从展现祥瑞的政治目的分析。而对上述现象的既往研究皆将之作为徽宗朝奢靡无度的例证。这些分析讨论,对于拓展政治史研究对象,从政治史层面理解纷繁历史现象,无疑具有意义。

第四,将北宋晚期作为整体分析,体现政治连续性。元祐、绍圣两个时期的政治转变是北宋政治史上的剧烈变动时期,作者在分析两个时期臣僚更替时,特别注重变动前的政治格局考察,如述列元祐前蔡确等对新法的部分调整的主张,绍圣前高氏引入部分出入新法的臣僚等,绍圣编类臣僚文字到崇宁元祐党籍之立,使看似突变的政治事件,皆有痕迹可寻,展现出北宋政治演变的连续性。

第五,跳脱“斗争史”的努力值得赞赏。作者在本书开篇即强调,以权力斗争或利益斗争为

不想错过《唐宋历史评论.第三辑》更新?安装晋江文学城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可换源阅读!

放弃 立即下载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页 推荐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