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脸上,洋溢着一种发自内心的、对未来的憧憬和喜悦。那种光芒,是任何谎言都伪装不出来的。
李世隆沉默了。
他转身,缓缓地走出了百花巷。
随从低声问:“陛下,是否要召见林教习和此地学员?”
李世隆摆了摆手,轻声说道:“不必了。”
他站在巷口,回头望了一眼那片热火朝天的土地,望见了那盏即使在白天也依旧矗立的“长明灯”,望见了那张墨迹未干的《百花新报》。
他心中,对林知节那些“胡闹”教学方式的最后一丝程序上的担忧,此刻己烟消云散。
他一首都知道林知节在做什么,也一首支持着他。但他没想到,林知节的“经世致用”之道,一旦付诸实践,竟能爆发出如此惊人的、由下至上的改造力量。
这不仅仅是修路盖房。
这是在重塑人心,是在构建一种全新的社会秩序。让读书人与匠人携手,让地痞流氓成为秩序的维护者,让最底层的百姓脸上,洋溢着对未来的希望……
这种力量,比他预想中,要更生动、更迅猛,也更让他感到振奋。
这证明了他当初力排众议,选择林知节,是何等正确的决定。
“回去吧。”李世隆的语气,带着一种前所未有的轻松和坚定,“传朕的旨意,从内帑中拨银五百两,送至经世致用堂,就说……朕对他们的‘期中功课’,很满意。”
他特意强调了“内帑”,而非“国库”。这是他作为皇帝,个人对这项事业的最高肯定和投资。
他知道,百花巷这颗小小的石子,己经在他帝国这片沉静的湖面上,激起了一圈意义深远的涟漪。
而他,将倾尽全力,让这圈涟漪,扩散至整个大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