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军事手段打击了建州女真的叛乱势力,斩首了其首领董山,焚毁了其屯寨,有效地维护了边疆的安全。
同时,他还建立了九边长城防御体系,加强了边疆的防御能力。这些措施为明朝在东北地区的长期稳定提供了坚实保障。”
刘据疑惑道:“这个皇帝做的可以呀!为什么会被黑?”
林悦解释道:“尽管朱见深在历史上取得了显著的功绩,但他的形象却长期被误解和贬低。这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1宠爱万贵妃
朱见深因宠幸比他大十几岁的万贵妃而备受争议。这一行为被认为是不道德的,也引发了对他个人品行和道德水准的质疑。
然而,我们也需要认识到,作为皇帝,朱见深的私人生活受到诸多限制和约束,他的行为可能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因此,我们不能仅仅以这一点来全面评价他的历史功绩。
2设立西厂
朱见深设立了西厂来加强特务统治和整顿吏治。然而,这一举措却被认为是滥用权力、制造冤案的代表。
西厂的存在确实给明朝的政治生态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但这并不能完全否定朱见深在政治改革和整顿朝纲方面的积极贡献。
3文官集团的抵制和抹黑
在明朝特殊的政治体系中,文官集团拥有很大的话语权。
朱见深的一系列改革措施触动了文官集团的利益,因此他们对他进行了抵制和抹黑。
文官集团在修撰明史时,对朱见深的功绩刻意弱化,甚至有意放大其黑点。
这使得后人对朱见深的形象产生了误解和偏见。
4清朝史官的刻意贬低
作为建州女真的后人,清朝史官在修撰明史时自然会对朱见深持有一定的偏见。
他们不仅忽略了朱见深在女真地区的重建工作,还对他的功绩进行了刻意贬低。
这种偏见使得朱见深在清朝史书中的形象受到了严重的扭曲和丑化。
所以明宪宗朱见深作为明朝的中兴之主,其历史功绩是不可否认的。
然而,由于多种原因的影响,他的形象长期被误解和贬低。
至于后人批评他的不爱面见大臣、开设西厂、独宠万贵妃等问题,只能说是小小瑕疵,远达不到危害朝政的地步。
总之一句话,朱见深不是个守成之君,因为没有“成”可让他守。
这个皇帝身上有人性,有感情,有温暖,也有铁血,是个不折不扣的治世之君。
朱见深留给儿子朱佑樘的,是个天下太平,民物富庶的江山。
这就足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