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章 准备童生考试
经历了顾提学的“学风督查”以及恶霸孙家的陨落,临县也在不知不觉中发生了变化。-p′f·w^x¨w`._n?e/t\
宋远廷这位“商贾夫子”不仅在青云书院备受尊重,便是整个临县都无人不知宋夫子的大名。
若不是宋夫子站出来,临县还不知有多少孩子要遭殃。
不过这样的推崇宋远廷倒是不甚在意,眼下他最走心的还是即将到来的秋闱。
若是按着原本的制度,宋家的四个孩子是没有资格参加秋闱的。
在大渝,秋闱的门坎要远高于春闱。只有获得了童生资格的学子才能参加秋闱更近一步。
可今年也不知怎的,朝廷发了令,秋闱范围扩大了。
也就是说原本还要准备半年的四个儿子,再有不到一个月便能参加秋闱考试了。
涵远斋内,学子们诵读诗书的声音越发清朗专注。
宋远廷坐在书案后,目光扫过底下四个埋首苦读的儿子,心思却已悄然飞远了。
大郎沉稳,二郎憨厚,五郎跳脱却爆发力强,六郎虽小却天赋惊人。
这四个儿子,是他在这异世安身立命、实现抱负最大的依仗和希望。′k!a-n!s`h′u^c_h¢i,./c+o\m¢
虽说朝廷扩大了秋闱范围,但参与科举的学子还是要从童生一路考上去。
四个儿子即将参加的童生试只是科举路上第一个台阶,但这一步,必须走得漂亮,走得响亮!
“难得见宋夫子如此紧张啊。”宋远廷正埋头为堆积如山的经义典籍批注时,陈院首踱步走了进来。
宋远廷放下手中的朱笔,揉了揉眉心:“原以为童生考试要等到明年,可这忽然提前,终究让人有些慌乱。”
“没什么可慌的。那几个小子考个童生没有半点问题。”陈院首对宋家四子还是相当有信心的。
宋远廷点点头,不置可否:“但我所求不仅仅是他们通过童生考试。我想要的是榜首。”
陈院首闻言一愣,而后又会意的点点头:“的确,若真能六元及第,便是太傅的位置也可肖想一下了。”
宋远廷没有否认,因为他的确是有野心的。
自打曲辕犁、顾提学以及孙家的事情后,宋远廷便更加认定了先前的想法。
在这里,想要好好活下去,唯有功名傍身,才是真正的护身符,才能护得住想护的人。
“我见你批注了诸多文章,是打算从这里入手吗?”陈院首随手拿起一本宋远廷批注过的经义。^$看?+-书3君¤ $§^首-#$发×_!
条理清晰,观点分明。陈院首不由自主地点点头,心中十分欣赏。
“这里只是其中的一步,我还打算研究一眼历年的考法和考题。”
陈院首深以为然地点点头,随即又面露忧色:“考法倒是简单,我便能与你言说清楚。
这童生试考的是经义、帖诗与墨义,三场连考,每场一日,取三者皆优者方为童生。
其中,又以经义为最重,帖诗次之,墨义再次之,然三者皆不可偏废。”
陈院首走到学案旁,拿起宋远廷正在批注的经义文章,指着上面的朱笔痕迹道:
“先说这经义。考的是学子对三书四经中微言大义的理解与阐发。
考官会从其中择取一句、数句或一章为题,要求考生代圣立言,模仿古圣先贤的口吻、思维和逻辑,围绕题目进行论述。”
陈院首神情严肃了几分:“其考法核心在于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这八股程式。
文章结构必须严谨,层层递进。破题需一针见血点明题旨;承题接着引申破题之意;
起讲总括全局,开始议论;入手引入正题;后面的四股是主体,需用对偶排比的形式。
正反相生,深入剖析义理,既要紧扣经书原意,又要有自己的发挥,最终归结到圣贤道理上。
文风务必庄重典雅,切忌浮华虚词。你批注的这些,正是教导他们如何精准破题、如何构建严谨股对、如何引经据典而不失其本意。”
宋远廷颔首:“正是。经义乃根本,考的是立身行道之理,也是朝廷选拔人才最看重的根基。
我要求他们不仅通晓文意,更要深谙其理,方能写出有深度的文章。”
“其次是帖诗。”陈院首话锋一转,“此场考的是诗赋才能。考官会限定诗题、诗体和韵脚。
要求考生在规定时间内,按严格的格律创作一首符合要求的诗。”
陈院首顿了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