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重机枪密度很大,每个中队至少6挺九二式重机枪和12挺歪把子轻机枪。炮兵主要是75毫米山炮和105毫米榴弹炮,还有最新式的西七毫米反坦克炮。"布朗顿了顿,"最麻烦的是他们的坑道系统,炮火准备效果有限。"
林远沉思良久:"我们需要更多火焰喷射器和爆破筒。"
"己经安排空运了。"布朗笑道,"另外,我的支队将配合你们行动。"
傍晚,林远在师部继续研究作战计划,云子悄悄走了进来,手里拿着一份文件。
"破译了日军最新通讯,"她压低声音,"第56师团刚刚获得了一批新型火焰喷射器和化学武器,可能准备用于怒江防御。"
林远眉头紧锁:"具体位置?"
"还不确定,但我注意到电文中频繁提到'松山'和'滚龙坡'。"云子指着地图上两个关键位置。
林远立即召集参谋调整计划:"主攻方向改为滚龙坡,这里地势稍缓,日军防御可能相对薄弱。同时命令侦察连连夜渡江,确认敌情。"
夜深人静时,林远和云子站在驻地外的小山坡上,远眺怒江方向。黑暗中,隐约可见连绵群山的轮廓。
"想什么呢?"云子轻声问。
林远叹了口气:"想到要带着一万多名弟兄强渡天险,面对以逸待劳的日军...不知道多少人能活着回来。"
云子轻轻握住他的手:"你会带他们打赢的。就像在缅甸那样。"
林远转向她,月光下她的眼眸如水般清澈:"云子,等打完这场仗..."
"等打完这场仗,"云子微笑着接话,"我跟你回湖南种橘子。.3\巴^墈~书*罔¢ ?首`发."
两人相视一笑,无需多言。
第三章 怒江天险
怒江东岸,新编第11师前沿指挥所,1943年7月7日。
林远举起望远镜,观察着对岸日军阵地。怒江在此处宽约200米,水流湍急,暗礁密布。对岸峭壁上,隐约可见日军碉堡的黑洞洞的射击孔。
"侦察连报告,"参谋长李明说,"日军在前沿埋设了大量地雷和铁丝网,滚龙坡方向确实防御相对薄弱,但仍有至少一个大队的兵力。"
林远点点头:"命令炮兵准备,拂晓开始火力准备。工兵一团负责架设浮桥,三团准备橡皮艇强渡。"
作战计划己经反复推演多次:首先由师属炮兵和美军第14航空队的轰炸机进行长达两小时的火力准备,压制日军前沿阵地;然后工兵在炮火掩护下架设三座浮桥;步兵分三路强渡,建立桥头堡后向纵深发展。
凌晨4时,各部队进入攻击位置。林远来到突击队集结地,三百名精挑细选的勇士正在检查装备。他们每人除了武器外,还携带绳索、抓钩和爆破筒。
"弟兄们,"林远的声音不高但坚定,"今天这一仗,关系到滇缅公路能否打通,关系到抗战全局。我林远别的不敢保证,只保证一点——我会冲在你们最前面!"
士兵们无声地握紧拳头,眼中燃烧着战意。
5时整,随着三发红色信号弹升空,怒江战役正式打响。首先是中国炮兵群的齐射,数十门火炮同时怒吼,对岸顿时陷入火海。紧接着,美军B-25轰炸机群呼啸而至,将成吨的炸弹倾泻在日军阵地上。
林远在指挥所紧盯着手表。7时整,炮火延伸,工兵开始架桥。
"日军火力点复活得很快!"观察哨惊呼。
果然,尽管经过猛烈轰炸,日军碉堡中的机枪还是喷出了火舌。架桥工兵一个接一个倒下,江水被染成了红色。
"命令炮兵压制!突击队准备强渡!"林远抓起一支冲锋枪,"李参谋长,这里交给你了。"
不等李明劝阻,林远己经冲出指挥所,奔向江边。突击队员们看到师长亲自上阵,士气大振。
橡皮艇一艘艘下水,在机枪掩护下向对岸冲去。日军火力异常凶猛,不断有橡皮艇被击中翻沉。林远的艇上也挨了几发子弹,开始漏气,但他仍然坚持指挥前进。
"手榴弹!"接近岸边时,林远大喊。突击队员们纷纷投出手榴弹,借着爆炸的掩护跳入齐腰深的水中,向岸上冲锋。
一颗子弹擦过林远脸颊,鲜血首流,但他浑然不觉,继续冲锋。突击队终于冲上了滩头,与日军展开白刃战。
"扩大登陆场!掩护工兵架桥!"林远一边射击一边命令。
战斗异常惨烈。日军不断从坑道中涌出增援,中国军队每前进一米都要付出巨大代价。到了中午,林远身边只剩下不到一百人,但他们成功守住了一块长约200米,纵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