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向外出售粮食来换取资金。)
而现在就完全不同了,有句话怎么说来着:狗饿了自然就会回来。
见白区已经渐渐捞不到油水,为了保住手上的生意,很快就有人选择铤而走险,原本密不透风的封锁线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漏洞,甚至这股风气还愈演愈烈起来。
话说这也是老生常谈的话题了,哪怕刚开始并不知情,在持续了数年之后
,常凯申就算是再蠢也能察觉出一些不对劲来。
但问题是经过这几年的“优胜劣汰”之后,带头经营此门生意的大户,早就要么找好了门路,要么自己就是门路,这种情况下,又有谁能处理得来。
即便是常凯申亲自下场整顿,也不过是杀掉一两只弱鸡,勉强保住点面子,至于事后,大家该怎么做还是怎么做,顶多向常委员长保证,自家绝对不会向赤匪销售敏感物资。
但问题是现在的土共压根就不需要外来的工业品,低端可以自产,高端依靠援助,就算是中端也能搞点来料加工土产替代。
结果除了经营“转口贸易”之外,更多的商人开始倾向于代销匪区的廉价商品,反正什么西洋商标人家都给提前整上了,只要经办人自己不说漏嘴,没人会知道这是匪区产的。
还别提,这些初加工的小玩意虽说质量是差了点,但因为价格足够便宜,真就占据了一片不小的市场。
甚至有时苏区的工厂缺了某种原料,人家为了提货还会主动送来一批,毕竟没谁会跟钱过不去不是。
从理论上来说,在高层的默许之下,只要不涉及军事物资的交易,这些买卖都是“合法”的。
所以常凯申对此也是一点办法都没有,进出口的收入下跌之后,他背后的江浙财团总要想办法把损失找补回来,吃人嘴软,常公又如何下得去手呢。
若是国军能够“收复失地”,那些大商人们也不至于“忍辱负重”地“冒着生命危险”与赤匪交易,这一切说到底,还是他常委员长自己剿匪不力。
至于常凯申在背地里骂了多少声娘希匹,又在日记里写了多少笔小黑账,这就无从得知了。
幸运的是,一直默默遭受损失的洋人终于看不下去了,这次的列强联合就是所有利益矛盾的大爆发。
也是从这时开始,穷了好长一阵的金陵政府,终于又能嘚瑟了起来,有了各国许诺的低息贷款之后,常凯申的银弹攻势再次重出江湖。
一边是列强的大棒,一边是果党的银元,几乎没有哪家军阀能够坚持得住,即便是让他们和日本人一同行动,只要利益给足,底线什么的,自然是不存在的。
(假若真有扛得住压力的,正如上面所言,军阀的手下也不一定会和老大站到一起,这便是那些半封建势力的落后性)。
有了这番体验之后,常凯申似乎也摸到了个中诀窍,于是更加坚定了他打反赤牌的决心。
甚至还可以这么说,只要常公始终坚持住反赤立场,同时保证自己能一直站在反赤的前线,土共越强,他获得的列强支援只会越来越多,直到果党被彻底打崩为止。
在这种情况下,什么民族自豪、国家利益都可以暂时丢到一边了,原本最近因为西南边界划分的问题,果党和英国人还闹得很不愉快,双方关系一度近乎跌倒了谷底。
但在一致对赤的大旗下,两边很快就达成了共识,各退一步,先解决了最棘手的问题再说(当然,考虑到英国人是出了钱的,肯定果党要退得多那么一点点)。
可在常凯申看来这也不亏,边境不过是面子问题,赤匪可是生死矛盾,为了争取胜利而做出微小的牺牲,这本就是一个英明领袖应有的决断!
既从洋人那边搞到了钱,又强化了自家的军队,还可以尽早铲除赤匪,这波啊,常委员长简直是赢麻了!
或许最吃亏的就只剩下德国了吧,在失去原料产地,同时又得到英日支持后,对于和德国的合作,果党便开始兴致缺缺起来。
此时的德国人大概还能够跟在后头喝点汤水,但除非他们愿意白送军械,否则指望如历史上那般,让常凯申投入重金组建德械师,这基本是不可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