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限于此时果统区拉胯至极的道路运输水平,果军能够选择的主攻方向其实相当有限,具体到华南局这边,大体可以分为东中西三条线。
而在这三线之中,被视作重中之重的当然要数中线,常凯申不仅为此投入了绝大多数嫡系力量,就连从洋人那边购进的物资,也几乎全投入到了这里。
作为一座被果党深耕了数年军事重镇,而且又恰好处于剿赤的最前线,洪城在此时甚至有着第二首都的称号,因此也成为了最关键的中线出发点。
从洪城出发的国军再次兵分三路,一路军沿赣江直上,进入新宇、集安一带,企图攻克这条阻碍了他们近两年的山地防线。
二路军沿抚河直上,过抚洲进入南城境内,目标自然是希望洞穿南城至广昌这处峡口地带,以进入赤匪的核心地带。
最后的三路军则把注意力放在了信江流域,从鄱阳湖一路向东进驻鹰滩县城,再设法与从浙省过来的东线集团在信江盆地汇合。
至于剩下的西线则是以桂军为主,从潭州、槠州出发,沿着平槠铁路向东进军,与中线一路军形成对湘赣边界匪区的夹击之势。
当然,除去这些主要的进军路线之外,其他规模不等的杂牌、二线部队,也被分派了不同的任务。
只不过当战争扩大到了这个程度,其结果早已不是随便一两万人的偏师可以影响到的了,无论果共哪方,都将各自的注意力放在了这些战略要点之上。
从这里也可以看出,果军的整个部署都高度依赖于水路或者铁路,甚至基本就是直接贴着交通线行军。
这便是眼下战争的一大特点,以现在庞大的战争规模,一旦脱离了后方补给线,果军基本就别想打仗,直接干坐着等死吧。
毕竟这可不是之前数万人数十万的战争,而是一场交战双方投入兵力之和超过百万的巨型会战。
迄今为止,唯一能够与之相提并论还是四年前的中原大战,那次常凯申所动用的兵力达到了70多万,反常军则达到了80多万,所以被称为夏国近代史上最大的一次军阀混战。
30年的那次大战,交战人数达到百万,伤亡更是高达三十万,直接、间接造成的经济损失至少五亿,范围更是席卷全国22个省,波及了全国近千万的国民。
而如果不出预料的话,眼下这轮战争估计很快就要刷新中原大战创下的记录。
毕竟与军阀战争只用打到某方支撑不住,然后通电下野不同,革命战争只有你死我活,而且就目前来看,双方也不存在互相劝降的可能。
此外,与之前的剿匪战争最为不同的是,这次帝国主义势力可是直接赤裸裸裸地下场了。
要知道,过去的两个月可是被果党称之为外交史上的“最大胜利”,金陵政府的官员还从来没见那些洋人的脸色有这么好过。
五月初,英法美日诸国为金陵政府提供首批价值五千万美元的贷款,专门用于采购各种战争物资,同时还许下了大量果府梦寐以求的承诺,前提是果军能够真正地剿除赤匪。
有了列强的支持之后,至少果军最为头疼的一个后顾之忧算是初步解决了。
之前的多次剿匪作战,大都因为前线损耗超过果党政府的财政能力,为了保住自身地位,常凯申才不得不选择撤军。
不过话又说回来,鲜花着锦、烈火烹油的道理,常凯申也不是不知道,其实这时的他也有点骑虎难下的感觉。
毕竟洋人的钱可不是那么好拿的,这回列强破天荒地表现出如此大的力度,常凯申也必须拿出自己的老本证明他值得如此投资才行。
一直以来,果军内部就有明显的嫡系和旁系之分,旁系更接近于杂牌,其战斗力水平也是层次不齐,而嫡系则一般直接指北伐后形成的,隶属于常凯申的新军阀部队。
当然,所谓的新军阀也不仅只有常凯申,如李宗人的桂军也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他们的发家史基本是通过参加北伐,作为胜利方收编失败方,然后这些派系纷纷在不同程度上增强了实力。
比如常凯申,其麾下在北伐前仅两个军校教导团,北伐期间也只有两个军,但等到28年左右,金陵政府已经通过收编各家军阀,将控制的部队扩大到了十八个军。
一般来说,常凯申的嫡系部队装备较好,而旁系部队就得不到补充,装备极差,至于其他地方势力的部队,则可以依靠地方军校和财源补充,武器装备和人员素质又比常军的旁系好上一筹。
所以在中原大战期间,虽然交战双方人数相差不大,但前期的反常军基本算是压着遭殃军在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