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番试探,一度牵扯了阎西山的大半精力,甚至还有个别将领提议将晋北防线的主力调回来作为预备队,以防不测。
但还没等晋军做出反应,就传来了共军占领风陵渡的消息,随即不到一天的功夫运城失守,一周后临汾陷落,简直是摧枯拉朽,好不热闹。
一直了现在,不只是运临盆地没有守住,就连原本以为固若金汤的晋西防线,也成了四处漏风的筛子。
红二十六军突破晋军第四纵队之后,就直接分散到了整个吕梁山区,根本没给孙楚任何下手的机会,顺便还反过来牵制住了这支晋军的嫡系主力。
而当中央红军进入晋阳盆地以后,面对卧榻之侧蠢蠢欲动的庞大敌军,阎西山也知道已是危急存亡之秋,生怕共军一个突袭就杀进了他的老巢,所以从10月初开始,就加紧对沿线进行封锁并实施防御准备。
现在晋北的主力已经被调了回来,除去在吕梁山区被拖住的第四纵队之外,晋军大半的部队都集中到了晋阳防线。
而根据10月20号晋军的高层会议也可以看出,阎锡山已经基本放弃了南同蒲沿线,决定将战线后移到晋中一带,等于缩短了防线然后以优势兵力据守,等待援军的到来,那么援军又从何而来,所谓的三面合围又怎样实现呢。
北面,绥远傅作毅的一个师加上华北宋哲原、韩复渠派过来的三个旅,正由平绥线转北同蒲线,大约还有五日便可抵达晋阳。
东面,果军陈诚率领的三个嫡系师总计六万余人,正沿平汉线、正太线源源不断地赶来,如今已有先头部队到达晋阳东南的榆次县。
南面,原本的果党潼关防线被大幅加强,由何应沁亲自指挥,兵力已经由上个月的不到八千一路飙升至五万。
至于更远处的豫西南、川北、陇东等地,原本被下令死守的果党驻军,也收到了加强袭扰的指示,似乎打算来一招围魏救赵,迫使红军回援。
不过一个小小的晋省战事,就调动了国内一大半的军阀,可谓是风云际会,整个晋省都乱成了一锅粥。
真要说起来,过去这些年里,阎老西一直都把晋省视为任何势力不得进入的私人巢穴,共军不行,遭殃军也不行,至于被他赶去绥远的傅作毅,以及原本只是冯遇祥手下的宋、韩之流,他更是从没看得起过。
但在晋军被共军揍得晕头转向时,为了保住自己在山西的统治,阎锡山也不得不痛下决心,厚着脸皮向各方求援了,即便引狼入室也在所不惜。
如果是在半年之前,这一请求绝对是正中常委员长之下怀,毕竟他之前想进还进不去呢,晋省的小米常凯申可是垂涎已久咯。
可惜果府为了这次长江以南的大围剿已经倾尽全力,为了保住好不容易获得的胜利果实,常凯申还真不敢把前线主力调回去,只能出动后方鄂、豫、皖、苏一带的预备队。
但即便如此,果军到底是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在不耽误南方围剿的情况下,光是预备队也能出动十余万人。
如此一来,此时红军在晋省需要面对的敌人已经逼近了20万众,而且还有继续增长的趋势。
甚至华北驻屯军的梅津美治郎阁下还专门给阎西山发报,称赞其不愧为防共先锋,并承诺将为晋军提供数量可观的武器弹药。
若有需要,日本还可以从后方调来日本技师和现成的原材料,就地在晋阳生产以保证前线的及时供应,如此更是让阎西山欣喜若狂,就差没有高喊“山川异域,日月同天”了。
要知道,晋阳本身就有一座规模不小的兵工厂,在中原大战之前,这里的月产量甚至达到了轻重炮35门,迫击炮100门,步枪3000支,机枪15挺,冲锋枪900支,炮弹1.5万发,迫击炮弹9000发,子弹420万发。
虽然中原大战后晋阳兵工厂的规模锐减,但若是有了日本人倾尽全力支援,把什么零件都加工好了运过来,那么这边的组装线一个月生产两千支步枪,百万发子弹,肯定是绰绰有余的。
而且日本人也确实一口唾沫一个钉,一周前他们就紧急从关东军调拨了一批武器弹药运抵北平,如今已经送到了晋阳,正是受到了这份前所未有的援助,阎西山才有信心在部下面前夸下海口。
兵力雄厚,补给不缺,在反动派们空前的大联合之下,这场仗似乎还真有一直耗下去的架势,联军的所有人都渴望看到共军兵败的下场。
再进一步,土共10月中旬连续两周在晋中战线上表露出的迟缓,似乎给了阎西山等人共军已然力竭的错觉。
甚至到了10月26日,在看到共军从晋阳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