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下载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第五百三十八章 甘青宁现状

土共从51军手中接收金城的动作,无异于在西北马家军的腰眼位置上抵上一把刺刀,谁也不敢确定这刀到底什么时候会捅下去。

不过从目前的情况看,双方仍然保持了相当程度的克制,作为地头蛇的青马以及宁马,不愿与共军直接来场硬碰硬,心中所想的还是继续维持西北既有的分立局面。

与国内现存的其他军阀派系,大多源自于辛亥革命乃至后续的北伐战争不同,马家军的历史要更加早远,甚至可以一直追溯到上个世纪。

早在清朝末期,西北就已经出现了半割据的端倪,咸丰、同治在位期间,清朝忙于镇压江南的太平天国和中原的捻军,对西北的控制力逐渐降低。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西北地区的政治环境急速恶化,如果再不进行控制,很可能又会出现历史上那种西出关中便尽是异域的场景。

所以那时的左宗棠力排众议,率领大军西征,首先镇压了甘陕等地的叛乱,随后驱逐阿古柏,收复西域,一举鼎定了西北局势。

但由于19世纪后半叶清朝的统治已经摇摇欲坠,对于各省的控制力都在下降,名义上的割据势力虽已缴清,西北等地却依然留下了不少半割据的尾巴。

当年向左宗棠投诚的叛军摇身一变成为了官军,以几支马姓家族为代表,在清末的大动荡之下逐步扩张,集两代之力,完成了对青、甘、宁的扩张,形成事实上的独立局面。

清朝灭亡以后,原本应该由新的中央政府逐渐压服这些边疆地方派系,可当时的中原大地自己都乱成一团。

各路军阀忙于混战,争夺地盘,根本无力染指西北地区,更不愿平白往泥坑里踩,当然,贫瘠的大西北也很难入他们的法眼。

所以从北洋军阀开始,这些军阀政权基本对于遥远的西北地区鞭长莫及,纷纷采取安抚策略,即便尚有余力,也顶多拿捏住金城到陇东一带靠近陕省的地盘,防备马家军向平原扩张。

包括当年号称‘在西北咳嗽一声,整个西北都振动’的冯遇祥,手中拥兵40余万,算得上那时国内势力最强的地方派系之一,也只不过是暂时压服了马家军,而无法做到实际的控制。

30年中原大仗时,为了与常凯申一决胜负,冯遇祥的西北军堪称是倾巢出动,老底子都让他调出了潼关。

可马家军不仅没有派出一兵一卒,反倒需要冯遇祥将雷中田的一个旅继续驻扎金城,那也是整个中原大战期间西北军唯一留在甘省的部队。

历史上常凯申的所谓西北布局,除去派了一个胡宗难跑到陕甘围剿赤匪之外,本质还是默许了三马在青、甘、宁三省的特权,以换取马家军的合作。

话说,雷中田发动雷马事变失败之后,其部新编第8师主力在力陕军和马家军的围攻下损失殆尽,他本人也不得不抛弃残部逃往川省。

可是先有孙蔚如,后是于学中,来自中原的军队依旧牢牢把控着金城锁钥,所以在这几年里,马家军虽在自家地盘横行霸道,却很少流露出染指河东的野心。

土共刚刚扩张到陕甘和陕宁边界时,青马和宁马也曾响应金陵中央的号召前去围剿,但大多出兵不出力,见到共军不好招惹之后,便早早地躲开了。

直到这次共军收编了甘省的东北军,见到后者似乎有军心动摇的迹象,加上金陵那边的鼓动,青、宁两马尤其是马步方的心思才开始蠢动起来。

众所周知,地方财政情况决定了一支军队的供养能力,30年代的青省全省人口还不到200万人,财力物力非常有限,因此根本无力供养数量庞大的正规部队。

从北伐战争到中原大战前后的这段时间里,马步方先是效忠了冯遇祥,接着又投靠了常凯申,最后成功将自家部队转正为果军杂牌,新编第9师,甚至还接收了一批老旧装备以及中央调拨来的军费。

可即便如此,这个新编师也只是下辖了1个骑兵旅和3个步兵旅,总兵力只有1万多人,这就已经是青马的全部家底了,剩下的不过是些民团之类的地方武装,至于宁省的马鸿奎也好不到哪去。

因此,青马和宁马固然知道金城对于他们的重要性,却很少真正出兵攻打金城。

相应的,之前无论是冯遇祥还是常凯申,不管他们遇到什么情况,都会在金城驻扎足够的兵力以作防备。

包括土共开始改编东北军时,也对在金城驻扎的51军慎之又慎,一切补给物资从未短缺,这才有了此时的顺利交接。

换句话说,最近一二十年里甘青宁三省局面其实是这样的:所谓的西北三马中,青马占据青省,宁马把持宁省,

不想错过《时空过客4251》更新?安装晋江文学城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可换源阅读!

放弃 立即下载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页 推荐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