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章节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下载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第27章 瘟疫

拼命朝安全的地方跑。

难点就是要把病患挡住。

“我们正在大搞基建,人群高度密集,且流动量大。”萧金浪对此颇为苦恼,“防疫难度极大。”

团队上半年决定开发蒸汽机后,并未完全放弃纺织业。事实证明初级纺织设备非常简单,靠机械组的指导,当地工匠也有足够能力将其造出来。

造出来的结果就是今年江南六府的棉花潮水般向新华镇涌,沿海一带做布匹生意的商人也拼命跑来进货。

工业生产不是农业社会做加法的发展速度,甚至不是做乘法,而是指数上升。在商品以低廉成本产出的同时,就是大量落后工作岗位被淘汰。

为了不但江南社会乱成一团糟,‘圣光’团队只能主动站出来干一件事——以工代赈,大搞基建。

修桥铺路盖房子,这些都是基本操作。

建工厂,建港口,建码头,乃至建一座全新的城市。

新华镇正在向新华县升级,但周青峰却不得不站出来,把潮水般涌来的失业农户,以及从逃难来的人口引到黄浦江入海的吴淞口一带。

北方寒潮正在南下。滩涂工地上,上百个男女劳工正像牛马似的挑着石块,修建码头。

周青峰每天都要拿着建设图纸在工地上来回巡视,确保建设任务保质保量。面对脊背都被压弯的劳动者,他朝身后喊了声:“汪小妹。”

十六七的姑娘快步跑来,“周头领,我在呢。”

“气温又降低了,肉食供应要加倍。另外冬装要尽快发下去,不能让来干活的工人出现冻死冻伤。”

汪小妹顺着周青峰的手指看,知道自家头领最是疼惜工人,连连点头道:“冬装还得再等几日。我马上去盯着伙房,让厨子多加油水。”

自打以工业化手段介入纺织业,‘圣光’团队就变得超有钱。各地商人几乎是送银子上门,求着萧金浪收下。

新华镇的棉布质优价廉,运到任何一处都畅销,只要拿到货源就必赚。而今年的粮食丰收更是让农户手头的宽裕,舍得花钱。

顺便说一句,周青峰撕毁了跟松江府的协议,拒绝向其提供控制区域的赋税。理由是现成的——官府无能,未能约束豪商缙绅的敌对行为。

‘圣光’团队用廉价布匹换来大笔钱粮,进而替代官府职能。大批失业农户被招揽,成为厨子,裁缝,木匠,铁匠,泥瓦匠。

甚至还有保育员、信使、文书、物流分拣和码头操作等等新工作。至不济,工地上的重体力活总不会少的。

新华镇上甚至多了一家肥皂厂,用棉籽油和草木灰中获取的烧碱混合,生产洗涤用品。土肥皂卖的挺好,甚至可以说只要新华镇的出产都卖的挺好。

旧的工作岗位消失,新的行业会涌现。比如过去打铁等重体力劳动很少见到女人,但现在水力机械的大量出现,同样的工作可以用女人来干。

这在过去是不可能的。

中午时分,周青峰抓起木哨吹了一阵。工地上开始换班,累到精疲力尽的劳工们从码头上下来,踉踉跄跄的走向新建不久的伙房。

伙房是三面围拢的简单大屋子,修的土灶台上摆着十几口大铁锅。热腾腾的饭菜刚刚出锅,靠近几步就能闻着油水的香气。

咸鱼是主菜,也是‘圣光’团队唯一能大量供应的肉食。现在有几十条大小渔船受雇于团队,在近海捕捞。

现在的沿海渔业资源极其丰富,海里全是鱼。但一般渔民船只太小,捞不上来。此外渔村也有渔霸,控制渔具渔船,限制了捕捞能力。

周青峰从南京弄来至少五十吨的‘大船’,组织十人以上的渔民成队出海。

机械组改造的大型渔网可以释放到海平面几十米以下,收拢也不再单纯靠人力,改为可以协作的滑轮组。

技术和组织上的改善带来的好处是渔获暴增。

鲈鱼,梭鱼,带鱼,大黄鱼,小黄鱼,还有绿骨头的青条鱼,乃至不知名的杂鱼,渔民捞上什么,周青峰就带队吃什么。

除了咸鱼,贝类也多。海边渔村的孩子最近都知道带着木桶去海边,毛蚶、麻蚬、文蛤之类的,见着就捡。

光是贝类就一分钱五斤。只要勤快些,一天可以赚上两三角银钱。

此外除了鱼虾,海里还能弄到不少‘海肠子’‘八爪鱼’之类的玩意,都是蛋白质超高的食物。连膳食纤维都可以靠‘海白菜’获取,吃到就是赚到。

吃海鲜的唯一麻烦就是渔获容易坏,一旦捕捞就得尽快处理,主要是捞上来后就得马上剖开腌制——

不想错过《这世界危在旦夕》更新?安装晋江文学城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可换源阅读!

放弃 立即下载
上一页 章节目录 下一页 推荐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