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间的小村面积不大,村里人大多是从鸭绿江北岸逃过来的。他们人数不少却失去仅有的生产资料,临时搭建的也大多是些地窝棚,靠捕猎和采集为生。
六七月份,东北地区气温还在二十度以上。降雨极其充沛。可若是得不到救济,这批人绝对活不过冬天。
韩通译带领,周青峰在村里转了一圈,发现老弱极少,大多是二十左右的青壮,足有三四百。
有不愿归顺建州部的女真人;有为躲避大明赋税而逃离的汉人;有采集山货为生,不归属任何族群的猎户。
由于大明、朝鲜、女真均未能在此地建立有效控制,眼前这些人只能叫山野之民,谁强服谁。
“韩通译。”
“在。”
“你可想当个明国人?”
“啊......?在下出身于朝鲜平安北道。”
“我就问你想不想当天朝子民?”
“周大人抬举在下了。便是给天朝当狗,在下也是铭感五内。”
“你......你就先给我当狗吧。”
几句话,周青峰觉着是对牛弹琴。他对鸭绿江周边不熟,本想拉拢这朝鲜通译当向导,没想到对方开口就要当狗。
行吧,你当狗就当狗。
韩瑷韩通译听到天朝千户老爷愿意收自己当狗,大喜过望。他当场跪拜下来,连磕几个响头,“韩某今后便是周大人门下走狗,必当肝脑涂地,以死相报。”
周青峰听的直叹气。
“从今日起,村中之人要为我所用。你马上清点人口。以十人一班,三班一排,三排一连,选出领头带队之人,随我前往河岸边选地驻扎。所有衣食皆有我出。”
从松江运人过来,费时费力。鸭绿江周边不愿归顺建奴的山野之民至少有个几千,收拢起来也是可观的劳动力。
韩通译得令就去办。村中这批人正当困窘,真是收编的好时机。不多时他就领了十几个所谓‘连排班长’过来,拜见天朝老爷。
‘连排班长’们本就是村里各级头领。周青峰掏出个小本本,和他们一一交谈,询问并记录其姓名、来历、背景、家人、现状,对做出正式任命。
虽然言语不通,但亲自问话能大大拉近上下级关系。周青峰花了半天时间做个简单调查,心里也更有底。
村民有个心理安慰,更容易承认周青峰的威望。
韩瑷在旁边充当翻译,把不同土话俚语说给周青峰听。在他看来,周老爷宽厚仁慈,时常大笑,偶尔拍拍粗鄙村民的脑袋肩膀,夸赞几句。
这等完全不是高高在上的官员做派,反而像个江湖豪侠。
山野之民生活条件恶劣,一向凶狠桀骜,好勇斗狠,不服王化。他们对高大强壮的天朝老爷既敬畏又疑心。
但聊几句家人衣食,问几声过往现状等日常话题,被韩通译视作野人的山民或有说有笑,或泣声落泪,或跪地磕头,竟然抢着要跟周老爷交谈,倾诉心中愁苦。
村中早已断粮,只能靠河里捞点鱼虾,林中抓些鸟兽维持生计。
简陋窝棚根本不避寒。夏天还好,可冬天怎么办?一旦天寒地冻,只有死路一条。
村民病患极多,奄奄待毙的便有十多人。好些伤于野兽,但更多是跟附近其他山野之人抢夺食物起了争斗。
说多了,哭泣之声起起伏伏。周青峰适时表示要带大伙过好日子,村里就没有不答应的。
部分有经验的村民头领主动解说江边什么地方野兽多,什么地方好落脚,什么地方容易被洪水冲击。
周青峰只知道鸭绿江流域夏季降雨多,容易爆发洪水。但四百年前是个什么情况,他还真不知道。
有当地人建议,他能少许多麻烦,从善如流的予以调整。
下午,四五十个村民带着希望跟着周青峰返回江边。看到那艘冒烟的蒸汽船,他们畏畏缩缩,惊疑不定。
打消疑虑的最简单办法,是周青峰从‘辽东’号上分了部分粮食布匹食盐乃至药品和铁器给他们。
医药组折腾一年多,首批低毒青霉素已经量产,在新华地盘推广使用。周青峰的远征队带了两百支玻璃瓶封装的五万单位青霉素注射液。
有十几名重伤员被抬到河岸边。他们都没能做好伤口清理,无一不是外伤感染。有四五个已是奄奄一息。
远征队的军医和卫生兵动手施展了一把神迹,用手术刀切掉发臭的腐肉,清理伤口异物,用酒精清洗,再加纱布包扎。
重要的是皮试过关后来上一针青霉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