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公斤化肥时是1:10左右。
再往上就有一些递减,增产效应没那么高了。
就现在化肥的紧缺情况,还远到不了滥用氮肥的程度。
氮肥磷肥钾肥,氮肥用量最大。磷肥现在很多矿藏都可以生产,只是时间问题和物流问题。 钾肥可用草木灰凑合,不过未来还是需要建设钾肥厂。
1955年的春季,在重庆、长沙、吉林、郑州、南京附近,都活跃着氮肥的物流运输系统。火车、卡车,运到供销社后改驴车牛车马车自行车,将一袋袋的尿素送到生产队。
唯一的遗憾是没法给所有的化肥用户印制使用说明——地区不同,作物种类不同,而且气候不同耕作时间表也不同,太难统一了,只能分地区来,由当地阅读说明之后传达和抄写。
老陈和小刘空车骑回乡里的时候,两人看见
路边远远的地方,一群人在野地里工作。
“他们是在做啥子?”老陈问小刘。
“工程队,说是要在这里找天然气。”
“天然气?就是用竹管接出来煮盐的那东西?我们这里好像没有盐井吧。”
小刘:“我也不太清楚,或许天然气还能用来干别的呢。”
……
1955年3月,四川征集的第一批义务兵新兵从重庆前往武汉。
长江码头上,新兵列队准备登船,岸上锣鼓喧天,重庆市政府群众自发前来送别,欢送这批娃儿前往全国各地。
1949年到1954年,中国实行的其实是志愿兵役制——虽然军队工资没和国家工人、干部挂钩,但确实不是全国普遍征召体制,而是自愿报名。
这两年虽然解放军在大裁军,但部队中二十五六岁的老战士也越来越多了。
1954年11月到1955年2月底,基于人口普查的数据,首次在全国范围内普遍征兵。从3月1日起,这些确定入伍的新兵就开始计算服役期了。
征兵现场只能用人山人海来形容。除了一人参军全家光荣,对于农村人家,当兵国家包吃穿住,每月发几块钱津贴,也是极有诱惑力的待遇。
实行义务兵役制,可以使国家有足够的预备兵员,可以使人人有机会履行保卫祖国的义务、而改变过去把服兵役的义务长期地集中在一部分人身上的情况。
对于国家来说,从农村把这些十八岁左右的青年带出来,三年后他们复原时,就有了良好的纪律训练和协作精神,有了基本的文化素质(这时候征兵是可以不识字的,到了部队再扫盲),对工业和大机器有了基本的认识。复原军人是新建工厂企业最好用的工人,从50年代起就是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