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里的声音。
钱学森:“现在我们可以庆祝了,中国第三颗人造卫星、六分仪卫星导航系统的第一颗测试星,顺利发射到了太空!”
……
在1959年的夏至前后,卫星系统配套的计算中心、四个地面跟踪-注入站准备就绪。计算中心除了演算卫星轨迹的大型计算机外,还有一台原子钟。
在内蒙古的草原上,总参通信处携带着卫星导航地面端设备跑到了草原深处待命。北海舰队,中国海军重庆号巡洋舰装上了第一套舰用六分仪导航系统,并且提前出海,正航行在黄海-东海之间。
在海参崴,苏联太平洋舰队的斯维尔德洛夫级巡洋舰也安装了一套导航系统样机,准备在第一颗卫星调试完毕后就试着接收一下信号。在摩尔曼斯克,苏联k-3“共青团员”号核潜艇刚刚结束一次训练航行归来,海
军基地往潜艇上运了个大箱子,然后给潜艇的潜望镜式伸缩天线加装一些奇怪的导线。
至于在广交会上购买了六分仪卫星导航系统的两位预售用户,暂时还没有收到大箱子,销售员告诉他们,一旦卫星导航系统通过调试,马上会给他们送上地面接收端,只要在本经度线的可导航时段,打开接收端即可定位。
对了,除了定位之外,还附送一个授时功能,精确到毫秒级别的那种。
最先报道卫星发射成功消息的,是6月22日早上的广播电台,报纸出报道要到6月23日。对六分仪系统的介绍,就先上一个立体的地球形状,5颗极轨卫星在地球外画出轮廓,地球加了这五条线,就像一个剥了皮但没掰成两半的橘子。
为了解释卫星的轨道,写文章的记者花了很长篇幅,用最浅显的比喻解释什么是极轨卫星和太阳同步轨道。
然后就跳过技术细节,直接告诉读者,卫星导航系统能让人在任何地方,不用看指南针不用辨认地标也不用看星星,只要能接受到卫星发出的信号,就能知道自己的位置。
这样,在野外的科学考察队、大范围运动中的野战部队、海上航行的船舶,都不会再迷航了。
不但不会迷航,六分仪卫星导航系统的定位精度超出了以往任何导航方式。在地面端完全静止的时候,定位精度可以达到100米。在地面端低速运动时,比如在开动的轮船上,定位精度是200到400米。
因为多普勒频移定位的局限性,地面端在高速运动时几乎无法准确定位,所以,飞机和巡航导弹是没法用六分仪系统的。
不过报纸的报道还是隐瞒了一些信息——其实六分仪卫星导航系统还存在着高频军码,不对商业用户开放,只供应中苏的军用平台。高频军码的静止定位精度是25米,低速运动时仍然有80~150米。高频军码的使用频段也“冲”了子午仪导航系统的军用高精度频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