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学习的方式
就是参与工厂建设。
苏联的1150轧机是直接从乌拉尔重型机械厂下线的最新产品,厂房的设计由苏联专家完成,以便适应他们自己的设备安装,建设团队是在海南相关专家的指导下进行,机械化程度保证了施工的进度,而发动广大工人干部参加劳动则是厂党委的决定,从领导班子开始人人都要上工地,在劳动中学习技术,培养了解基础建设的管理型干部,他们与工人的区别也就是多读了几年书,在钢铁这个行当几乎就是一张白纸,劳动中由专家指导,从最基础的水泥配比、结构强度开始,咬着牙一点一点地啃下来。
“这是气泡式水平仪,作用是检测安装面是否水平,按照苏联的标准,必须
达到一定的标准才能算是合格,它的主要部件是水准管,由玻璃制成,这是保
证安装标准的测量仪器,使用起来也不难,在完成基础建设之前,还要做土壤
的承压试验,对地质进行分析,以确保安装后地面不会坍陷,要知道你们要把
上百吨重的加工机械放在这一片不到30个平米的受力面积上,这是必要的措
施,不过,对于华夏同志的专业性,我们表示非常认可。”
苏联专家团的负责人是50岁的冶金工程师罗曼柯,来自乌拉尔车里雅宾斯
克州马格尼托哥尔斯克市的马格尼托哥尔斯克钢铁联合体,苏联首屈一指的大
型钢企,与鞍钢一样,也是在大迁移的过程中边建设边发展边生产,两边有点
像是“对口支援”,本来对于华夏同志他们有一些技术上的优势,然而等到了东
北,才发现人家不光已经干起来了,而且完成的部分,施工标准远远超过苏
联,这是在建设精密加工车间吗?
指导谈不上,苏联专家又不能光给报酬不干活,于是他们只能沦为冶金工
业基础课程的教课老师,在企业自己举办的技术培训班上,为这些从各地支援
来的几乎是一张白纸的华夏青年讲述钢铁学院里的那些专业课。
他们完全不能理解,这些白天干了一天活的年青人,到了晚上不去放松喝
上一杯,也不去跳跳舞谈谈恋爱什么的,全都挤在刚刚上顶的车间里,在一盏
盏硕大的电灯下,如饥似渴地学习着天书般的专业知识,听不懂的部分,他们
会相互讨论、分享、求教,整个厂区都是这样的氛围,哪怕是大字不识几个的
“文盲”,也在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一点都愿意落后于人,罗曼柯在给上
级领导的信中写道。
“那些我们曾经渴望的精神,在这些华夏同行们的身上,得到了最真实的表
现,他们或许现在还欠缺一些专业知识,但是这股火一样的热情,会扫平一切
障碍,在这里,我看到了专业人材的匮乏,也看到了高精技术的运用,好像一
个巨大的矛盾体,他们对于冶金技术的掌握,其实远远地走在我们的前面,但
同时又极度缺乏从普通的炼钢工人、甚至是混凝土作业人员到高级管理者的困
境中,不得不用突击式的夜校来弥补这一缺失,但我想,在这种的热情指引
下,他们很快就会解决这个麻烦,以极富效率的方式,用最快的速度培养出一
代又一代专业技术人材,这是一个后进国家的雄心,在他们的身上,我看到了
1919年或是1929年苏联的建设者们,他们远远不像现在这么懒散和怠工,不
需要有人盯着干活,人人自觉自愿地加班加点,为自己成为一名社会主义建设
者而自豪,这就是现在的华夏。”
事实上,老一辈建设者的热忱,不光触动了苏联专家,也让海南的穿越者
们深刻地见识到了这一点,并不知不觉融入其中,避免自己成为格格不入的一
份子。
不光是张红旗、谢援朝这样的老工人,也包括了二钢的建设指导,德龙公
司产品部经理李永春,他是来领导设备技术改造和升级的,海南二钢投产之
后,上级对他们的要求就变成了成套大型炼钢设备的研制和生产,当然基于现
实情况,他们还无法完全复制一套德龙公司的出口产口线,但是在苏联引进产
品的基础上进行技改,使之达到6-70年代的水平,还是有实现的可能的,因为
毕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