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过程,就是我国钢铁产业已经经历过的历史,对于他们而言轻车熟
路,这些到港的老古董,在没有安装之前,就接受了一系列的改进措施,让苏
联专家大开眼界,感觉上,完全就是为了他们的设备量身定做的,要知道,对
于一套进口生产线进行技改,说明对方一定是熟练掌握了生产线的全部细节,
否则是做不出来的, 这可是刚刚才下线的产品啊。
联想到华夏专家在乌拉尔的活动,罗曼柯不禁释然,华夏同行就是这样的
两个极端,一个一张白纸要从头学起,一个是高深莫测不知道技术深浅,两种
交织在一起的矛盾体,构成了新鞍钢的特点。
这里还留用了一部分日本工程技术人员,他们负责原日本设备的改造,原
昭和制钢所的总工武田卓雄就是其中之一,他们没有苏联人的资本,从一开始
拒绝合作,到被教育改造后加入“新日本解放运动”,以工作为过往的罪过赎
罪,这些日本人便投入到了鞍钢的改造工程当中,他们是最熟悉旧设备的一批
人,在技改过程中提出了不少有点办法,对推动这一工作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
用,也赢得了工人们的尊重,否则光是日本人这一条,就足够东北人民打死
了。
就这样,提前出炉的鞍钢宪法,海南穿越者,苏联专家团,日本技术员,
再加上从各地支援过来的各种人材,汇聚在这个全国最大规模的钢铁企业,以
无与伦比的建设热情,一点一点地进行着新设备的安装和旧设备的改造,一边
建设一边生产,把新华夏的钢铁产量推向一个新高。
第六百六十六章 量产56半
现阶段,鞍钢的全部产能都用于自身建设和军工生产,从这里产出的钢材,通过专用铁路线送到30公里外的沈阳,成为东北兵工厂的原材料。
这也是其前身,昭和制钢所的生产流程。
“真是想不到,这么短的时间,昭和制钢所的产量不但没有下降,反而又提高了,他们究竟是怎么做到的?”
原奉天造兵所理事长三村友茂百思不得其解,哪怕是在昭和制钢所产量最高的时候,他们能得到的合格钢材也不会超过3成,其中固然有大部分合格产品都运回了国内,补充本土生产的缺口,还有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生产率一直上不去,无论是日本工人还是满洲工人来干,看上去都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