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维祺的拜访,使得卢象升意外获得了海上贸易的代理人。
这令卢象升非常高兴。
他主动留吕维祺吃饭。
吕维祺欣然同意。
卢象升将自已的想法和盘托出。
路线已经基本确定。
福王府那边在组建运输队,采购货物。
卢象升这边也已经挑选士兵,负责安保。
接下来需要做的,主要有三件事。
一个就是与朝鲜那边取得联系。尽快找到下家。这个不难。有很多人想要做这件事。因为这是一本万利的事情。有好处,谁不想得呀。
第二个,就是要尽快组建自已这方的班底。算账的,清点货物的,联络各地的人员,等等。还得在刘公岛建立基地,建造海船。
第三个,卢象升打算将洛阳到登州府的官道修一修。在卢象升到各地的途中,他看到道路坑坑洼洼,崎岖不平。骑马都影响速度,更别提大车了。
遇到大雨天,道路非常泥泞。车轱辘陷入水坑,出不来。那是常有的事情。
路况不好,将极大地制约货物的运输。
吕维祺对前两件事,十分理解。
修路一事,就有些不解了。
修路这种事,那是官方的事情。
不过个人修桥铺路建学校,那是积德行善的善行。
从洛阳到山东登州府,这么长的路,耗费巨大。值得吗?
吕维祺疑惑地问道:“卢大人。做生意,是为赚钱。我知道卢大人是想贴补军队。只是修路一事,虽是善举,但工程量巨大,耗费也很大。咱们做此事,是不是有些得不偿失呀。”
“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咱们这么做,可不是仅仅为了做生意。还可以为百姓出行提供方便,为朝廷提供便利。这是一举多得的好事情。花费点钱,值得。对了。还能让百姓通过修路,赚点钱。”
经卢象升这番解释,吕维祺豁然开朗,他笑着说道:“卢大人的格局,实在是大呀。”
卢象升说道:“此事也不着急,慢慢来。”
紧接着,卢象升又与吕维祺谈了一些细节问题。
临走时,吕维祺主动请缨,希望能够代表卢象升,赴朝鲜寻找合适的下家。
卢象升自然是答应了。
当日下午,卢象升带着吕维祺赴福王府,与福王朱常洵、左长史王钦,进行对接。
福王朱常洵只关心结果,对于这些细节上的问题,都交给了左长史王钦来处理。
而王钦对于卢象升的想法,也是赞叹不已,全部同意。
卢象升就把洛阳到开封这段路的修缮工作,交给了王钦。
王钦表示,一定不辱使命,做好此事。
可以说,双方的合作,都带着诚意。
没有生意场上的那些勾心斗角。
这也正常,因为无论是福王,还是卢象升,都不是专业的生意人。他们都有各自的事情要做。
第二日,卢象升就出发了,吕维祺也在队伍之中。
仓促间,吕维祺仅带了两个人。一个叫吕仁南,一个叫张顾修。
这两个人都是吕维祺的门徒。
卢象升知道,吕维祺回乡后,设立了伊洛会,收了二百多门徒。
之所以叫“伊洛会”,那是为了纪念“伊洛七贤”。
即程颢、程颐、司马光、邵雍、曹端、尤时熙、孟化鲤。
卢象升没有党派之想法,只要是一心为民做事,他就认可。
在路上,卢象升仔细勘察了官路。
这条路,真的需要好好修修了。
福王借的那五十万两,卢象升全都装上了车。
他要到开封,与李仙风和张任学商议补发军饷一事。
就这样,众人到了开封。
开封,那可是河南的重镇。
河南巡抚和河南总兵的驻地,都在开封。
李自成从崇祯十四年到崇祯十五年,用了一年多的时间,先后攻打了三次,才拿下开封。
足见开封城的坚固性,及重要性。
如果开封不失,大明朝还能延续一段时间。
现如今,李自成还在商洛山中潜伏。
谁会想到,张献忠在谷城反叛。李自成趁机率领集聚的几千人出山,从此一发不可收拾,最后攻陷京城,把大明朝给灭了。
如果卢象升不是穿越过来的,打死他,也不会相信。
卢象升前期,除了两次在崇祯皇帝面前提醒,还特意修书一封给新上任的三边总督郑崇俭。
郑崇俭到任后,看了卢象升的这封信,也觉得